习近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

习近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

(二)民为贵

这种民本思想的深入人心,使中国文化理念中,始终把“民”的重要性强调再强调。

——把“民”强调到什么高度呢?是可以将百姓苦乐等同于国家利益的。中国文化说“为国为民”、说“忧国忧民”,将“国”与“民”的地位等而论之,爱民就是在爱国,服务人民就是在服务国家。杜甫之所以被赞誉为是比肩圣人的“诗圣”,就是因为他的诗里忧心百姓生活、关爱民众疾苦,而他圣心仁心的爱民,就是心系苍生的爱国。

——还把“民”强调到什么高度呢?是可以让人民大众盖过了国家社稷的。正如《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连江山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实实在在的民众幸福重要,政权兴衰中的帝王君主就更不重要了,天下所有的贵重,都只在人民大众的身上。这样的民本主义,是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呈现出的一种“重民生”的极致程度。

在历史人物故事的演绎中,将“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落实成经典案例的,就是《三国演义》里刻画的刘备:

当刘备军队遭受曹操攻打而撤退襄阳、江陵的时候,他是带着新野与樊城的几万百姓一起转移的,保护百姓共同避走曹军的攻城掠地。当刘备军中众将都质疑他这一行军做法、力劝他“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的时候,刘备却坚持己见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民众既然相信相从,那就必要不离不弃。而“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刘备在从此以后,仁德之名更震,民心归顺更多。

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故事。虽然,它是一种演绎性质的讲述,却可从受欢迎程度上,看出民众层面的心理诉求和政治呼吁:社会深刻需要着并广泛认同着,中国仁政思想里的民本德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语,习近平主席在从前的政论中也曾引用。正如中国哲学的理论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为民、承载家国,民本为坤、叶茂根深,厚德于民、民生万物,君子亲民、生民为本。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