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简析

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简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社会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大工业迅猛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创伤、能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不断爆发的局部战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不协调、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等,迫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二战后,随着广大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研究成为了显学。西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形成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论,从多个角度对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西方社会发展为样板的现代化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等人的理论探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化;韦伯探讨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合理化及其前途;帕森斯则从社会结构要素、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剖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具体过程;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分为由低到高渐次发展的六个阶段;缪尔达尔认为社会形态呈现为动态过程,社会发展应该包括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贝尔提出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形态概念序列。现代化理论实质上是“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模式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关系角度考察发展的依附理论。这个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及殖民地理论。普雷维什认为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中心——边缘”格局;桑托斯、弗兰克等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不发达的发展”,就必须摆脱自己在发展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从而获得自主发展,其外因决定论使得其发展模式显得过于简单,在发展动力方面对自身内在的驱动要素重视不够。

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大的体系来考察的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统一的大体系来考察,认为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均处于这个体系中的某个位置,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发展在世界体系中向上一层次提升。这一理论注意到了具体国家在发挥自身能动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又把国家完全置于世界体系的隶属之下而忽视其特殊作用;同时,一个发展中国家仅仅通过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只是一种设想。

着眼于当代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1978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文件深刻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受到空前重视。

客观来说,上述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而言,它们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有程度不同的联系。现代化论者公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即是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必须实现工业化发展的最早表述。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很大,他借鉴吸收了马克思《资本论》里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也成为了弗兰克的价值追求。

世界体系的创立者沃勒斯坦借鉴吸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中不同社会制度下各个经济体的运行过程,特别是深入考察并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体系中的发展趋势。但是,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根本缺陷又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方面存在着深刻偏见,割裂了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方面制造对立,尤其是重视方法而忽视乃至贬低其内容;将技术社会形态看做是与经济社会形态同等程度的并列概念;提出了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说”和“人学空场说”,歪曲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决定论或者纯粹技术决定论,由此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道路或者趋势看成是沿着“单一道路”发展的,认为这是“直线进步论”,进而认为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马克思坚持暴力革命是唯一的形式,这就在对唯物史观的历史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方面出现了极大偏差,对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极为重要的思想以及对东方社会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没有予以关注。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基本理论的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在内容、方法、学理等方面批判地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方位予以准确定位,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