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智库应“从‘山外’向‘山内’的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言”
智库的作用,大致归为两类。其一是对有关的政策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理性的政策建言;其二是通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大众,引导社会舆论。正因如此,智库有别于进行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学术机构,它不是学术象牙塔,更不应该是决策者的秘书处。
今天的中国,尽管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事务中举足轻重,但仍然是一个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国内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同时,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引导下的快速发展,又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与外部世界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紧密关联,外部世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国内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库,不能仅仅为决策者对已经作出的决策提供可行性研究和分析,或是为社会舆论和大众诠释有关政策的内容和目的,更要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对内外形势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理性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项。换言之,智库不但要充分了解“山内”的情景,更要有从“山外”向“山内”的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言的客观角度和立场。毕竟,在整个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局势交错影响的今天,如果不能以“山外”的角度审视“山内”,就不能确切理解和把握“山外者”针对“山内”政策所产生的感受与采取的行动,“知己知彼”也就成了一句空言。
进一步说,智库提出政策建言与政策分析,其根本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理性、有事实依据、经过深入研究的策略选项以及这些选项将会导致的后果和影响。而这些选项是否被决策者采纳则不是智库所能决定的。正因如此,一个真正的智库必须置身于决策者的体制之外,它与决策者的关系是根据所研究的政策议题来界定的。它在组织构架、财政资助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应该尽量做到独立于决策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纵览“山内外”纵横交错的整体局面,并从“山外”的角度看到“山内”的形势及其变化。毕竟,作为“山内”的建设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决策者们对于体制内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非常强的掌控能力,而他们所需要的、也是智库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从体制外对整个形势的发展和具有重大关切的政策问题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研究和政策建言。如果智库置身于“山内”,那么其组织、财政和管理都必须在体制内安排和运行,也必然会陷于“山内”的各种利益纠结之中。如此智库,怎能看清“此山真面目”?又怎能为决策者提供理性、客观、全面的政策建言?
从目前发达国家智库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真正成功的智库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立性:一是资源独立,即财政独立;二是研究议题的选择和研究活动相对独立;三是研究人员的遴选和管理相对独立。
智库的财政独立,是一个高质量智库的根本保证。成功的智库往往都有自己的基金会,它是通过社会团体、企业的“无附加条件”捐献和赞助发起设立的,如政府或学术机构认同此智库,可以用“对配基金”(matching fund)的方式赞助。政府也可自设研究基金会,用“无附加条件”方式赞助扶持优秀智库的运作和发展。智库的基金通常交由专业机构投资管理,双方达成协议,确保每年有一定的回报用于智库基本运作。比如说,如果一个智库筹集了1亿元人民币作为基金,它可将此基金授权一个或多个专业机构进行管理,确保每年有5%的利息收入用作支付智库的运行费用。如果管理机构经营有方,每年的回报高于5%,智库同经营机构还可对高于5%的部分进一步分成,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保证智库财政收支的稳定。只有在财政收入稳定的基础上,智库才能够量力而行,甄选出最适合其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的研究课题及高质量研究人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