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方案》有两个不同以往:一是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
争“世界一流”,要敢于在变革中前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自199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和关键问题,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使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成功探索了在发展中大国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模式。
过去的20年间,“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的一大历史功绩,便是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差距,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2015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有25所大学进入前500强,北大稳居前50强,清华进入25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入围500强的中国高校已由10年前的8所增加到32所。
朱秀林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之初,苏州大学仅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每年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也不多。而今经过近20年的“211工程”建设,目前学校共有2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年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保持在300项以上。2015年,学校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位列《THE世界大学排名TOP800》中国内地高校第17位。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国家宏观重点支持政策的稳步推进,使一批基础条件好的高校迅速向研究型大学发展,若干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冲击的实力。”王焰新毫不讳言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对学校学科建设带来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地球科学学科成为两岸四地唯一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高校,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但王焰新也坦言,身份固化之困与竞争机制之惑,是“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不能回避的问题。“客观地说,从国家资源投入的力度而言,‘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其他高校,不同层次和类型存在明显差距。”王焰新认为,给一些高校永久地贴上身份标签,未必能真正激发其争创一流的斗志,甚至会导致其中部分高校的学科认知错位。此外,实施已20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其绩效考核和竞争机制,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与以往的重点建设工程相比,《总体方案》的一大创新点便是整合项目,统筹实施。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以往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整合,统一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个旗帜下,提高集成效益,原有项目不再单独设立。
朱秀林从《总体方案》的文本中读出了两个方面的“不同以往”:一是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实现了适度开放,鼓励竞争,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二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
林建华认为,政府、社会公众与大学这三者,各自都可能有不同的诉求和目标,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能够包容各个方面的不同诉求,并且尽可能把这些利益、目标协调统一起来,“通过创新政府对大学的投入模式,给予可持续的、常态化的并且稳定增长的投入,可以促进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