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中国路径(3)

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中国路径(3)

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大学不是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简单升级版,而是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的重新构建,努力实现从指标追赶到质量与贡献追赶、从解决投入不足到解决创新不足、从单线条改革到综合性改革、从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到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转变

以2011年的第一个百年校庆为起点,清华大学秉承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学校各个层面强力推进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新一轮全面综合改革,仅改革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方面,一年便新建和修订20多项制度。

“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综合改革是清华历次改革的延续,但又超越以往的改革,是源于内在的使命驱动。要完成综合改革,必须发挥好两种力量:集体思想的力量和集体行动的力量。”邱勇这样评价这场关乎清华大学第二个一百年发展命运的综合改革。

张杰则更多地感受到新时期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大学科研经费占全国R&D总额(指用于研发的费用)的比例从“十五”末期的10%下降到当前的7%左右,大学适龄人口正以每年4.7%的速度减少,而出国攻读本科的学生比例则以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快速递增。

“变革的时代要求大学谋求变革。”张杰认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大学不是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简单升级版,而是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的重新构建,努力实现从指标追赶到质量与贡献追赶、从解决投入不足到解决创新不足、从单线条改革到综合性改革、从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到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转变。在他看来,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扎根中国、创新增值和制度激励。

《总体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强调“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提出要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新形势下,在‘双一流’目标任务面前,高校亟待扫清阻滞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需求导向。”朱秀林认为,现阶段高校的资源辐射共享机制、管理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转型等体制机制创新仍存在差距。

《总体方案》的设计者显然关注到来自高校的现实需求。《总体方案》的五项建设任务之一便着重突出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明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

2014年,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由北大牵头,联合清华、中科院等13家科研单位和商飞、潍柴、美亚柏科等100多家行业龙头及高科技领军企业,成立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这一创新共同体,当时提出的目标就是致力于打造“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中心”。

“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脱节问题。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十分关键。”林建华坦言,中国大学的科研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实现从“跟踪模仿”到“超越引领”的转变。

详细阅读《总体方案》文本就会发现,五项改革任务,无论是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为标志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还是加快推进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无不瞄准长期以来束缚高校改革发展手脚的顽疾。

对此,正在北大深入推动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事体系改革、治理体系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的林建华,对《总体方案》提出的这些新的改革点十分认同。

“改革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有效资源的效益,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凝心聚力,共同为学校的使命而奋斗。”林建华坦言,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综合改革不应是不分轻重缓急的均衡改革,更不是单项改革的简单叠加,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职能,找出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系统地、有条不紊地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还要科学分析利益关系,用健全的机制、方法统筹协调这些利益关系。

“对于清华大学来说,综合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世界一流的发展模式。”邱勇清晰记得2014年10月31日这个日子,当天,《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如今,一年过去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中最先启动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将在今年年底交出一份完整的答卷。在邱勇看来,目前已实施改革的院系,院系聘任自主权明显增强、教师选聘标准明显提高以及教师投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而这些成效都是在为学校的全面综合改革打开突破口,以此带动和保障教育教学、科研体制、治理结构改革。

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