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其亮: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许其亮: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原题: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站在时代高度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作出新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习主席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的深远筹谋,表明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决心意志和使命担当。我们要深入领会和全面贯彻《建议》部署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为强国强军提供战略支撑。

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明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也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议》把这一战略落到规划之中、变成路线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

立起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大方略。任何一个大国、一个执政党,在治国实践中都要面对如何处理经济与国防的关系,这是一个事关国之兴衰、民之福祉的战略问题。我们党对此高度重视,从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要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习主席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核心要义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这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之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内在反映了执政兴国理念方略的与时俱进,必将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平,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大的跨越。

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商鞅有句名言,“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古今中外国家民族兴替沉浮的历史证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物质基础。今天,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更深;网络信息时代的军队建设、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是军民一体的,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不走融合发展之路将难以持续。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实现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还应看到,国防建设绝不是纯消耗性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得好,不仅产生军事效益,还会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的“曼哈顿”“阿波罗”计划,我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等壮举,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任务十分繁重。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发掘融合发展这个潜力点、增长点,有利于培育发展的新动力,打开发展的新空间,推动“中国号”航船破浪前行。

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抉择。习主席鲜明提出中国梦,吹响了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进军的新号角。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我国由大向强,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风险挑战也在增多,必须同步提升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否则就大而不强、外强中干,民族复兴进程就有被打断的危险。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利于我国保持发展态势、增强发展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石。总之,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将中国梦强军梦融为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贯穿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制胜之基,必将谱写开新图强的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