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正在崛起的中国及其治理世界能力的预备(上)
http://www.71.cn/2015/1112/847307.shtml
六、苏联解体后,在欧洲地区雅尔塔体系的两个支点坍塌了,但在亚太地区则大体维持
苏联解体后,雅尔塔体系出现重大变化。总的特征是:欧洲雅尔塔格局在不利于俄国人的条件下终结了。
终结欧洲雅尔塔格局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就是科索沃战争。
雅尔塔体系中被制约的国家在欧洲是德国。德国由于其认罪态度诚恳而被欧洲国家所接纳并使已分裂的东西德国实现了统一。从地缘政治利益分配方面,雅尔塔体系中的欧洲格局已不对称地向西方倾斜。在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国家事实上进入西方阵营之后,欧洲人乘胜追击:1999年吸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同时又在巴尔干地区打响科索沃战争。战争结束使欧洲地缘政治版图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丘吉尔所说的“铁幕”大大东移。东欧阵营的东部边界成了整个欧洲的边界:巴尔干地区传统上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但科索沃战争之后,我们再看地图,从北方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到南方的巴尔干,正好是一个遏制俄国人的铁幕。在欧洲地区,雅尔塔格局的两个支点坍塌了:一个是战略武器平衡,另一个是地缘政治力量的制衡。2002年,阿富汗战争后,美国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这打破了俄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战略武器平衡,而1999年波、捷、匈加入北约及同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的胜利,又打破了俄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地缘政治力量的平衡。华约组织自行解散,而北约组织却存在并壮大。这样,雅尔塔体系的欧洲部分的内外因素消失而解体。
但是,雅尔塔体系在亚太地区则大体维持。
我们知道雅尔塔体系主要涉及大西洋两岸和太平洋两岸。前一个是雅尔塔体系中的欧洲格局,后一个是雅尔塔体系中的亚太格局,或称远东格局。在这两个格局中远东格局基本没变。雅尔塔远东格局是建立在对太平洋战争中犯有战争罪的日本国的制约之上。美国占领冲绳岛,俄国占领北方四岛;此外台湾主权回归中国也是雅尔塔体系中确认的;更为重要的还是,与德国的态度不同,近年来日本日益对其二战罪行采取不认账的态度,否认远东军事法庭的权威地位,以此想否定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国战争罪的认定。[1]这些基本要素的存在,决定了远东雅尔塔格局的稳定性以及雅尔塔体系对于维护亚太和平仍具有的巨大意义。
历史规律是,国力的强弱是可以转换的,兴也忽焉,衰也忽焉。所以我们不要以不变的眼光看待世界。你看看,中国的版图和元朝明朝相比现在已经非常小了,而在李登辉及日本右翼眼里,中国的版图却太大了,他们想将中国肢解为若干块。后者则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东亚”地盘。日本曾经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我们也不能保证明天日本没有可能再复辟这样的梦想。
19世纪50年代,近代日本和中国一样都面临着外敌入侵。鸦片战争前,日本想也不敢想向中国挑战,日本对中国佩服得不得了。日本人衣服崇尚白,就跟殷朝文明有关。殷人尚白,夏人尚黑。这种习尚后来延续到汉代,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服装几乎就是日本服装的再版。汉朝甚至唐朝的语音,在日本都能找到,在现在中国反倒没有多少了。相反现在学日语的反倒容易学古汉语发音。汉文明对日本文明影响至深,日本学我们学了几百年,顺从着我们,它压根没想到来跟我们作对。
但是到1840年中国被英国打败了。日本人一看小小英国都打败了中国,那么向中国挑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试试的。19世纪50年代,日本也遭到美国海军的入侵并与之签订了屈辱性的所谓“和好条约”。60年代中国出现了太平天国,一下子半壁江山乱了。紧接着,日本国内也出现了空前的市民暴动。内忧外患,不仅刺激了中国,也刺激了日本,痛定思痛。由于日本船小调头快,在近代锐意改革,实行明治维新,而中国方面的变法则失败了。此后,中国和日本就分道扬镳。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军事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把那个武士制度改了。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其实它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的军国主义制度。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2]在这个基础上,它进一步推进领土扩张。1894年,甲午海战,把中国打败了。
顺便插一句,现在很多人说中日甲午战争,在当时这只是一场小范围的“扳手腕”式较量而不是两国间的全面战争。在很多时候,国际间利益再分配就是在这种“扳手腕”式的较劲即小型军事较量后,一锤定音,而很少是在全面大战后定音。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更是如此。比如新中国建立之后,中美关系严重对立,但双方却没有直接发生战争。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国没有直接出面。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美国是以联合国联军名义在间接较量,而不是国家间的宣战。越南战争也是这样,中国也没有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中国支持越南反美武装,但没有正式宣布国家出兵。
所以,大国之间交手有一个间接性规律。由于大国战争的破坏性大,所以大国一般都是间接试探性交手。人跟人之间也是这样。大块头的强者多是笑眯眯地交手,笑着扳手腕,一次次较量后,双方就默认了对方的利益底线。国家也是这样。美国把我们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炸了,说是误打,说声sorry。这就是扳手腕。未来大国间的冲突多是这种“扳手腕”式的间接冲突而少是直接冲突。前一种冲突的特点是下手狠,但表面装糊涂。
未来大国间交手的样式基本如此。有人谈中美开战,其实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比较有智慧的民族,两个有核国家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不大。而这并不表明中美之间,尤其是在制海权领域就没有难以调和的战略性矛盾及相应的间接性军事冲突。现在就可以肯定的是,在“台独”问题上,不见血是不可能的;但如政治手段运用得好,少流血却是有可能的。这要看岛内“台独”分子的死硬程度而定。
明治之后,日本迅速崛起。1895年它把中国打败,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台湾及周围一些岛屿。[3]此后,能够主导亚洲地区的,不是日本就是中国。这有点像欧洲地区的德国和法国。与英国通过平衡德法消长来控制欧洲的方法一样,美国也是通过平衡中国与日本的消长来控制亚洲的。1902年,英国为了牵制俄国,跟日本签条约,实际上默认日本能够打俄国。[4]为什么呢?俄国在欧洲与英国争霸。1905年日本海上打败俄国,英日再次签订《同盟条约》,英国承认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5]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此后,日本进军目标就是中国,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
到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日本在东北亚崛起的压力,日本人确实不简单,它从17、18世纪一个学习中国的国家、19世纪50年代一个被美国入侵的国家,竟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变成一个美国不得不认真对待,并引起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深思的国家。当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确认日本已成为美国政府可与之打交道的强国,而中国则是一个“包袱”型国家后,罗斯福政府在中日之间,选择了日本。日俄战争后,西奥多·罗斯福“感到日本取得胜利,将意味着有朝一日美日之间发生战争。但是,他相信只要对日本持尊重态度,日美冲突还是可以避免的”。[6]鉴于此,美国对日本让步日益增多,以至于1908年日本驻美公使高平与美国国务卿鲁特达成《鲁特—高平协定》,美国竟同意“日本和合众国在太平洋地区都拥有重要的外国岛屿,两国政府都为在该地区有一种共同目的。共同政策和共同意图所鼓舞”。[7]这实际上表明美国已默认日本可以与美国分享太平洋的利益。欧洲爆发大战后,日本进一步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美国再次退让,在同年3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赖恩发表声明,表示“合众国坦率地承认,版图的接近造成日本和这些地区之间的特殊关系”。1917年11月美国与日本秘密签订《兰辛—石井协定》,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是在它的领土与之接近的部分,有特殊的利益”。[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