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4)

“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4)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的几点体会(上)

(二)关于坚持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是由多方面事业的发展构成的,各方面发展的关系越协调,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越平稳、越健康、越有后劲,国家发展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增强。如果各方面、各领域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协调,短板突出,薄弱环节长期得不到弥补,就必然拉国家整体发展进程的后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就受制于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我们党长期以来都重视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问题,毛主席在1956年就有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江主席在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了十二大关系。我们现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强调的就是发展关系的协调。当然,在我国发展中,五位一体是最高层次的协调,再往下面讲,再往细里分,各个发展领域内部也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局面的实现有赖于各种大大小小发展关系的协调。

这次全会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解决好4对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区域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城乡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关系的协调、一对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协调。这些发展关系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现在才发现的问题,但确实是现在必须突出提出来加以解决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矛盾就会加深,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就难以抓好,国家综合实力就难以稳步增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差距是一个世界普遍性问题,哪个国家都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远的不去说,自1999年以来,逐步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但是,要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确实不容易。尽管近些年来地区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差距一直在缩小,但区域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不仅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在金砖国家内部也是最高的。

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如何来塑造这样一个格局,《建议》作出了部署,要求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更有新意的是提出“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主要是抓两大重点,一个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两大重点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是仅仅聚焦区域发展差距,而是更加重视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着眼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提出,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第二,城乡协调发展。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5%,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一定进展,但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收入方面,201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8843元,是同期农村居民10488元的2.75倍。如果把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高。消费方面,2014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2.92倍。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建议》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就要抓住县这个城乡枢纽,把县发展好、建设好,人就不需要涌向大城市,这方面有一系列文章可做。二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三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城市农村都要发展,不能城市发展,而农村破落不堪,农耕文明和村落文化搞没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美丽中国,是城市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后来,他又多次强调农村要宜居。四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就是城里人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人也应该平等享受到。为此,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改革开放时,就明确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社会在这方面的反应很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如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如何做到这一点,《建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是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三是倡导科学精神。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总纲。习近平总书记讲:“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为国家发展构建坚实的国防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把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重视国防建设,到今天我国国防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同世界军事强国还有距离。面向未来,我国越是发展壮大,面临的外部阻力和压力会越大,遇到的外部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对这些外部风险必须提高综合应对能力,其中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次《建议》提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总体要求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我们要按照这个总体要求和各项部署,坚持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推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