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

□招生成本的攀升会挤占中职的办学经费,使得本来就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以至于影响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

□县级政府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本地职业学校的存在,即使名存实亡,也能应付上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我们还需要一个与30多年前一样的教育结构吗

中职招生大战是如何被诱发的

近几年,在不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成本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已达一年学费的水平,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招生成本的攀升无疑会挤占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使得本来就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以至于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及独立学院共计2529所,在校生为2547.7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995人,其中,本科学校14342人,高职(专科)学校6057人。而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9万所,在校生却只有1755.28万人,平均规模只有1475人,还不足高职高专院校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问题。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蓉教授等人的研究发现:2005~2007年的中职学校流失率逐年攀升,特别是西部地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失率从2005年的13.3%攀升到2007年的28%。其次,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2+1”模式,职业学校内的学生更少。僧多粥少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学校多、规模小不一定会引发招生大战的问题,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中等职业教育主体生源在农村。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中职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78.34%上升到2009年的83.82%,这几年的比例恐怕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有3536所,技工学校有2818所,共计6354所,这些学校绝大部分都在城市,但城市没有了生源,它们只能到农村地区招生。从2010年的全国行政区划分来看,全国有285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平均下来,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内还有两所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也要招生,所以,招生大战就不可能避免了。

农村生源是如何变成中职主力的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遍地开花式的办学模式,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由于对每个学校来说生源都很少,就难以做大做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这种遍地开花式的职业学校的存在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之时,我国还处于一种严格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在农村大量建立职业学校,不言而喻地存在着不希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理念,所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一直是“为农村培养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 至今从未改变。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颁布,意见提出,“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即职教人士普遍熟知的7∶3或6∶4的职普比。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我国大规模化的职业学校改造,农村大部分普通高中改为了所谓的职业高中,在毫无师资和设备准备的情况下,改办为职业高中的农村普通高中纷纷倒闭关门。1998年全国职业高中达到8602所,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就减少了285所,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662所,2001年比2000年减少了918所,到2005年这种情况才基本稳定。即使如此,县域范围内还是存在大量的职业学校,很多县都有两所以上的职业学校。

然而,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向了市场,尤其是以前只针对城市户口招生的技工学校不再有户口限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的扩招下也没有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优势,它们只能按照市场的法则去招生。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适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地区迅速地恢复了普通高中的供给规模,而农村地区由于县域财政问题,对普通高中的供给增长却十分缓慢。所以,农村地区就存在着大量的不能去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以农村生源为主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