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出错是不能容忍的“马虎”

教材出错是不能容忍的“马虎”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无意间发现一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错误,使得他开始了历时两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找茬”历程。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他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有关出版社对查证属实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更正或将在教材的修订改版过程中更正。教育部将对高校教材建设与教材质量提出明确要求(据11月18日《京华时报》)。

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在“堆砌”和校编文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差错,在很多文学艺术书籍中,出现一些“别字”甚至语法标点上的错误,人们也并不特别在意,即使出现个别错误被读者发现,往往也是“一笑而过”。但对于专司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则就另当别论,所谓“教材”是“教学的材料”,任何错误都会给莘莘学子造成误导,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些年教材出现的“错误”,远不局限于大学英语教材,不仅中小学教材被人频频“找茬”,出现的错误几乎涵盖所有科目教材,尤其是语文类教材,不只是语法上的“高级差错”,更有让人啼笑皆非的低级常识性错误。打开百度搜索,输入“教材错误”关键词,相关链接就达780万条之多,由此可见,教材出错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实际上,正如相关人士所言,教材出现错误,并不意味着教材编撰和编辑等人员的水平不高。相反,人们从来都认为能够编写学生教材的均是各科目具有最高权威的行家,出现这些错误确实与编写教材的水平没有太大关联。很可能都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忙中出错造成。尽管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没有出现语法错误、常识性错误、逻辑不合理或者难度严重把握不准,都不算是大失误,一些细小的错误在所难免。并以“欧美出版的教材,也很难保证丝毫没有错误”来为这种错误作辩解。但这种辩解理由,恰恰是教材频繁出错的问题根源。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特殊的使用性质要求,注定它必须要保证完美,一字之错不仅会“害了一群人”,甚至可能让一个地区一个学科的学子被“误入歧途”。

这些年,随着电脑教学和学习运用的普及,人们对文字语言的标准和规范使用较之过去“笔杆子”年代呈明显下滑趋势,错字没有别字不少,语法规范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也变得不伦不类,尚若在教材方面再出现规范性错误,所损伤的更是我们母语文化的根。正是因为教材的特殊性质和重要性,就必须保证不能出任何差错,用“细小的错误在所难免”来搪塞,本身就不是对教材编写出版的严谨态度。财会行里有空句话“统计错一万照样街上转,会计差一分忙的头发晕”,统计出现些许差错对任何一个单位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会计账目差一分钱不“找回来”都会造成连贯性的“对不上帐”。教材编写出版也是如此,一个错字别字,一个语法上的不规范,很可能会酿成“历史性错误”。

编写出版教材既不能有任何“马虎”,也不能容忍有任何“马虎”,必须要强调“认真再认真、严谨再严谨”,要把教材中的任何差错都视为“重大事故”,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对待和追究,“细小的差错”就不可能“在所难免”,因此,对于被“找茬”经过核实的教材错误,更正是必须的,但还要追索问题出在哪一环,对出版企业要追究,对编写、编辑、校对等相关责任人,也应当予以处罚,彻底消除教材编写出版过程中“细小错误在所难免”的思维,确保每一部教材中每一个字和标点,都能经得起老师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