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评论(十六)

核心提示: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既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也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既是提高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进一步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社会改革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提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未来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既廓清了发展的理念,又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必将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征程。其中“共享发展”理念中提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新提法、新理念必将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至此以后,“获得感”作为一个充满激情、富有正能量的词汇开始出现在政策语境和媒体话语中。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为政理念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必将温暖千家万户,鼓励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1425104713129

那么,何谓“获得感”呢?其实“获得感”,顾名思义,就是要让人民有所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这种得到可以通过某种指标或体系得以衡量,而不是流于空泛虚无的“光感不获”。这集中体现在《建议》中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不断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扶贫开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大德政工程、民生工程。2014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治贫之道和工作机制,目的是要将国家有限的扶贫资源精确地瞄准到最需要的贫困群体,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原先扶贫政策所带来的扶贫资源偏离。

贫困人口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让七千多万贫困户脱贫奔小康。而在这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若老乡没有实实在在的“有所获”,没有贫困地区在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上的改善、没有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没有基层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没有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不会有老乡对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同,也就没有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也就不可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反过来,只有让人民有“获得感”,才能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获得感”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