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党新变化看“英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境(3)

从工党新变化看“英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境(3)

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工党的意识形态处境与前景

布莱尔推动工党意识形态调整有复杂的动因,为了打破“执政荒”而赢得选举是其最为重要的考虑。“第三条道路”一方面基于工党意识形态调整之上;另一方面表明是对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声称要帮助人们“安然地度过全球化时代”。从今天回头看,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及其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颜色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等,特别是全球化带给每一个人生活的竞争压力,都远远超过上世纪末人们的设想以及“第三条道路”的应对能力。“第三条道路”在全球化深化背景下的失灵是布朗之后工党失去执政权或大选失败的重要原因。那么打破“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纲领基本框架,成为工党要重新赢得选举的关键一环,这就是科尔宾在工党领袖竞选前后抛出“极左”言论的政治逻辑。但显然,科尔宾一味地向工党传统左派回归的“极左”言论并不令人信服,说明工党的意识形态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

除非全球化对社会的撕裂使之回到过去的阶级结构中去,否则“老左派”的意识形态不能是工党意识形态下一步调整的方向。工党的“英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景如何,需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工党的意识形态调整是必须的,由于“第三条道路”的思路已经失灵,要重新执政需要找到新的意识形态,下一步的意识形态调整不一定写进党章修正案,但必须体现在政策纲领中。二是科尔宾的政治主张是否会上升为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尚存疑,因为在当前全球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这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三是由于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保守党是资本更好的盟友,而工党的意识形态传统中一直留存有反资本色彩,迎合资本不是工党的强项,而同时保守党与工党的某些“政策趋同”也挤压了工党走“中间道路”的意识形态空间。四是近两次的英国大选出现了“第三党”这一“干扰变量”,两党制的钟摆效应或许还未过时,但钟摆如何摆回工党变得更加复杂,工党的意识形态调整成为一种需求。大致说来,这些因素框定着英国工党意识形态的前景,也表明其困境。当然,工党的政治纲领与意识形态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改变左翼政治与英国社会主义色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