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十三五”的重头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道德教育模式,是人类反思历史与忧虑现实的一种理性道德教育活动。夯实生态道德教育之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问题所能采取的一种必要措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繁荣的必然选择。
一要夯实生态善恶观教育。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念,在人的生态道德自我养成、自我认知、自我评判中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生态善”是指有利于维护、完善、发展生命和促进生态平衡的行为,反之就是“生态恶”。然而,生态善恶的评判标准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虽然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了显著利益,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使自然界成为人化自然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摆脱人的控制,反过来成为与人对抗的异己力量,这就是作为人化自然过程中发生的自然异化。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等等,这些属于生态善的范畴;相反,那些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失衡、生态灾难频发的做法,则属于生态恶的范畴。夯实生态善恶观教育,有助于提升人们明辨生态善恶的能力,增强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的意识和行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要夯实生态良知观教育。生态良知观,在人们选择和调整个人的生态行为中起着重大作用。生态良知观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从认同、情感、体验等方面,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通过情感反馈与升华严肃地思考和权衡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从事改造自然之前,教育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准则,对其行为和动机进行自我反省,对符合生态道德的动机给予肯定,对违背生态道德要求的动机给予抑制或否定;在从事改造自然之中,教育人们监督他人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生态道德的要求,激发他们敢于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以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后果;在从事改造自然之后,教育人们深入思考自身的生态道德行为,坚持良好的生态行为,纠正不良的生态行为,形成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夯实生态良知观教育,有助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审美与文化视野的高度,从而超越功利性的视野,使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要夯实生态正义观教育。生态正义观,是指用理性、求实和正义的原则审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避免生态危机的产生,构建和谐、公正、真善美的生态观。生态正义观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能够自觉主动地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一切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夯实生态正义观教育,有助于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中,将自身的各种行为与遵循生态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真正理解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社会生产的突出地位;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四要夯实生态责任观教育。生态责任观不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外在强制,而是人类社会实现永续发展的一种道德责任感。生态责任观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自身发展与生态自然之间关系的客观要求后,自觉地肩负起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的使命,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职责。利用和开发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维护和保持自然的可供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责任。人们要享用自然就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然而,保护自然的可持续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夯实生态责任观教育,有助于使人们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营造出人民群众期盼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新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渐成为新的道德对象,成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新指向。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夯实生态道德教育之基,必将有助于人们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和调节自己的生态行为,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不断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向新的高度、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