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很多人把眼光盯在“GDP”增速上。增速稍有下滑,就嚷嚷“中国经济不行了”,更有外部舆论大肆炒作“中国崩溃论”。
其实,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实则却是结构问题。
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使得“烟囱”式工业大肆发展,“三高”行业问题突出,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纵观我国的供给体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
紧盯“需求侧”,就要认真观察、悉心研究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趋向。比如,现如今,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中大多流行“一二三”,即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享受一点;三要:一要俏、二要跳、三要闹。
以健康为中心,就大有讲究、大有学问、大有需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就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15%,加拿大、日本为10%,我国却只有4%。其他人群不说,仅就老年人而言,就有多方面的需求。他们要健康、他们要潇洒、他们要享受、他们要俏丽,这其中的“需求侧”着实不小。再比如,多年以来,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一线城市购房难。这难那难,难在百姓中,难在需求上。这里又该有多么巨大的“需求侧”?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倡导问题导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当然要从问题出发,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
紧盯“需求侧”只是手段与途径,加强“供给侧”才是根本与目的。
那么,如何加强“供给侧”?有人将“供给侧”改革比喻为“中药”,认为这种改革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这很有道理。
人们都还记得,“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特别是面对2008年金融风暴及其后续影响,针对需求不足矛盾,政府采用了“西医”疗法,很多政策重点是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待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才适逢其时。
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尤其是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产业。届时,百姓也就没有必要万里迢迢跑到外国大包小包往回背“洋货”了。
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也会使得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得到缓解。打破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垄断和既得利益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效率供给的增加无疑会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让百姓以更加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公民权利。
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会大大改善城镇化建设水平,使广大农村人口享受市民待遇。就目前情况看,广大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当落后,污水综合治理、垃圾无害处理、道路修建管护等,都还有很多缺憾。广大村民迫切要求改善。这一“需求侧”很高,“供给侧”很大。加强“供给侧”,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化。而我国城镇化率还偏低,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总之,紧盯“需求侧”,加强“供给侧”,正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促改革、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需要,是贯彻五中全会《建议》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