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

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的存在?这个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其内在和外在含义是什么?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无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还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而言,都有必要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理性而言,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对中国本身来说,重要的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外部来说,中国模式涉及的是中国的国际认同问题。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目前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已经无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是谁”的问题。

我倾向于把中国模式置于大历史的宏观层面上讨论。改革开放30多年不够,还要看前面的30年,还要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转型过程。我相信,研究中国模式就是要把那些恒定不变的结构性因素找出来。这些因素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在这个层面,人们需要看到中国模式的文明性。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不难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及其主要内涵。尽管中国模式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其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这两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强化。

■中国经济模式的混合性

在经济方面,中国是混合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平衡。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模式,在那么长的历史时期里,总有一个很强大的国有部门,国家对关键经济领域起着直接的作用。国有部门承担着国家的很多功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随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平衡市场的力量等等。正是因为中国有个强大的国有部门,所以像西方那样的私有化在中国不会发生。

从历史上看,私有经济或者民营经济在中国是一直存在的,但中国绝对不可能走到西方那种完全私有化的地步。全面的国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混合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的常态。但混合经济经常失去均衡。当国有部门和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非国有部门和市场空间受挤压,发挥不了正常作用的时候,危机就会产生。

■中国政治模式的开放性

在经济上讨论中国模式还好一些,一旦到了政治领域就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如果不看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中国政治模式的产物。

那么,中国政治模式的特点在哪里?从大历史看,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自近代和西方接触以后,中国曾经尝试西方式的制度,但行不通。西方的政治模式往往通过把政治问题外部化来加以解决,因此有反对党和反对力量的存在。现代中国通过开放政治过程,把外部问题内部化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的核心,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中国政治。

在传统中国,政治过程也是相当开放的。尽管皇权属于皇帝,但治权(或者相权)是向社会开放的,并且是高度制度化(官僚化)的。历史表明,治权越开放,国家治理就越有效。有效的治理取决于决策权、领导权的有效开放,向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利益的开放。同时,治权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化和专业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