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促奔小康集体意识形成

社会发展促奔小康集体意识形成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下一个五年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时期里,“经济新常态”的归纳与表述,使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概括与把握更有韧性,更有潜力。同样,在经济之外的更广泛领域,也迎来了社会发展“拐点”的深刻内涵。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包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总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与之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方式、过程、结构等方面开始调整,这势必会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环境发生联动,形成相互影响与制约的效应。这一方面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者反过来,社会结构的状况也会制约和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经济状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深且远,既构成人们价值和行为取向的约束条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和信念。

事实上,如果对经济发展状况的监测与经济问题的预测脱离具体的社会发展环境,那么,人们不仅难以有效把握经济发展的监控与预测,而且还会由于对社会情势的把握不准而使得一系列政策产生各种“非预期性后果”。这样一来,非但不能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乃至社会危机。所以,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环境,并理解人们在新阶段中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态度,对于我们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