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集体意识初步形成
在近年多次的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人们的一些重要的期盼,已经不再是基于温饱的点点滴滴,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人们的一些重要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国家宏观的形势、社会与政治参与的程度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人们对一些重大的或者说敏感的事件与信息的获取与知晓,也已经不再主要是口口相传,而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强大工具传播,并很快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外,人们的一些重要诉求,也主要放在住房、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物价水平等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以及自身权益的保护。
第一,实现社会公正的期望日趋强烈。改革以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差距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资源获取和分配结构也呈现定型化特征,在此阶段人们的不公平感表现出一些新趋势,即不公平感不仅为利益受损者所有,同时也在部分获益群体中存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多数成员敏感于自身得失的社会景象,其背后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以及有关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失当。在过去相当长时期,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高度依赖投资,造成了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致使利润占国民收入比重过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占比过低以及劳动者社会流动性不足。这种收入分配格局若长期持续,容易导致两极分化,致使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固化。而经济“新常态”所强调的创新驱动、规范市场、维护公平以及通过强力反腐倒逼公正的重要举措都将为打破利益垄断格局、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全新契机。
第二,改善生活质量的意愿不断增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一些重要期盼已经发生转变。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即低收入阶段提高到社会发展更高层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阶段,人们的诉求将更多地关注自己与周围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旧模式下,我们全身心扑在扩大生产和发展经济上,顾不上安排生活,只能说提高了“生活水平”,还不能说提升了“生活质量”;在“新常态”下,终于有条件稍稍放缓脚步,回过头接应一下远远落在后面的生活安排,以便让生产和生活、经济和社会协调起来,共同前进。
第三,加强社会保护的诉求更为突出。在以经济增长为主导逻辑的发展模式和高速“转轮”下,不少群体被甩到了发展的边缘,成为弱势群体,如下岗失业工人、难以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失地农民、边远地区贫困人群等。这些群体的社会保护长期缺失和缺位不仅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而且也成为社会稳定大局的隐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保护的诉求也日益强烈。顺势而为,在新的经济模态下,中央强调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通过制度化的社会保护,编制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分享改革红利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人们重要诉求的转变,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实现中国经济稳健发展,需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价值体系尽快从“经济主义”向“整体生活幸福”的轴心转变,行为取向从经济利益主导向多元价值主导转变,民众心态从臣服于市场逻辑向回归社会属性转变。这不仅要求我们用平常心态面对经济的回落,在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上,它还要求我们重视对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将个人与群体的社会心态和行为取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估系统中。由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场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核心价值的重塑和资源分配方式的制度化等对于扭转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