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处安放心灵学会爱

让学生有处安放心灵学会爱

5日下午,新华社记者在湖南邵东县的看守所里,见到了今年刚满18岁的小龙(化名)。他身形瘦弱,穿蓝色外套,戴着深度近视镜;虽隔着铁栏杆,情绪却有些亢奋。4日早晨,在父母眼里“内向乖巧”的他,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滕昭汉。看着倒在血泊中的班主任,面对拼力阻止他的绝望母亲,小龙说,“你不要按住我的手,我要玩手机。”

内向不代表胆小,安静不代表不冲动。班主任不曾粗暴地对待他,也未曾因某种行为或言语伤到他的自尊,但一向被认为“不起眼,不闹事”的当事人,仍然把凶残之手伸向了自己“所有班主任里个性最温和的”班主任。因为,“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心上”。

从报道中我们看到,虽然从小到大恐怕不止一次被要求写过“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但当事人却从未有过什么理想,远大的没有,渺小的也没有——他甚至从未对诸如考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赡养父母等与未来生活有关的一切有过规划与憧憬。他不了解父母的工作,不记得父母的电话,不知道父母的学历和生日,他是一个对身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人,包括对班主任老师的生命。

这是一个极度冷漠的人,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感到后悔,也不觉得应该对班主任的家人抱有歉意,甚至对班主任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感到好笑。他对社会冷漠,对身边的人也冷漠,对亲人冷漠,甚至对自己也冷漠。换言之,他缺少对身边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爱,或者说,他是一个不懂得爱的人。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似乎都未曾关注过这些孩子或学子的心灵问题,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肉体——家庭关注的是肉体的衣食住行,是有没有吃饱吃好,有没有穿暖穿好,有没有玩爽玩好;学校关注的是肉体的健康、安全,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这些都与灵魂无关——知识的灌输看似直达大脑,但知识与心灵概念不同,表现也差异巨大。

心灵关乎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乎他对社会与人生抱有善意还是恶意,关乎他对他人表现出深深的爱还是深深的恨。一颗积极的、向上的、善良的心灵,只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善意,而不是敌意。

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能力,心灵则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而就生活本身而言,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应试教育存在种种弊端,造成了种种问题,但素质教育也不是多掌握几项技能就能达成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很多所谓的素质教育方法,仍然只是应试教育的变种而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关注孩子分数和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的灵魂有处安放,将爱的种子从小便在埋在他们的心中——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唯有爱,能消除冷漠,也唯有爱,能让我们彼此的生活安定、和谐。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