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三任主席的“放”与“收”

美联储三任主席的“放”与“收”

当地时间16日,美联储终于宣布加息,完全符合市场预期。这是2006年6月以来首次美联储加息,也是美国货币政策再次回归中性水平的最强信号。在上个加息周期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一共用了25个月将联邦基金利率推高到5.25%,这次耶伦将把利率升到哪个点位,整个加息周期又会耗时多久?

格林斯潘的利率中性水平

进入21世纪的头一年,世界并不太平,全球金融市场更是动荡。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又赶上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蒸蒸日上的经济景气一扫而光,曾经膨胀的消费信心已被衰退带来的恐慌取代。

美国之外的世界是这样的:一年前刚刚上位的普京正忙着恢复俄罗斯国力,东南亚国家还在为亚洲金融危机舔舐伤口,欧洲一边忍受着经济衰退的打击一边期盼着欧元的到来,日本依旧埋没于“失去的十年”……所幸的是,中国经济增速那年达到了7.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有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增长快,效益高,低通胀——这是中国经济列车在2001年运行中表现出的鲜明特点。”一家主流媒体当年这么评价中国经济全年走势。

作为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如何救市之上。一年前的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再次任命格林斯潘为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他第四次就任该职。添堵的是,美国经济偏偏告别了扩张期,再次陷入衰退。对经历过多次危机并成功应对的格林斯潘来说,这不过是命运安排的又一次挑战。事实上,当时的他已被媒体奉若神明,而且超越了党派,成为美国经济的真正舵手。

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破裂,给实体经济注入活力,2001年格林斯潘治下的美联储连续降息11次,从1月3日到12月12日共计降息47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6.50%降至1.75%。在之后的两年当中,美联储又先后降息3次,最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当时的历史最低水平。

在此之后,美国经济进入缓慢的复苏期,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有明显起色。进入加息周期则等到了2004年6月,格林斯潘意识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时候回归中性水平了。

2004年,美国经济亮眼,表现好于已经企稳的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4.4%,是过去5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居民消费继续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明显改善、私人和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张,是当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美国官方统计,2004年,美国私人消费开支增长3.8%,失业率降至5.5%,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3%。

将利率回归到所谓的“中性水平”——既不刺激经济增长也不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是当时格林斯潘的终极目标。短短两年间,美联储连续17次小幅加息,将基准利率从1%一路加到5.25%。在这几年的货币政策声明中,美联储都偏爱使用“measured”(可理解为缓慢而有节奏的意思)一词,华尔街猜测这是语言大师格林斯潘的创举。在加息周期还未结束之时,格林斯潘退任了,继任者本·伯南克完成了最后3次加息。

回头来看,在格林斯潘的呵护和守卫下,美国经济挺过了诸多灾难性事件,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股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高科技泡沫破灭、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以及近年来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和飓风频繁造访墨西哥湾等。正如嗜好足球的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所言,格林斯潘就像一位出色的守门员,高接低挡地扑出了一个个射向美国经济的“点球”。大批支持者认为,格林斯潘在位20年,极大增强了美联储的公信力,他所秉承的收放自如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也做出了贡献。

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并由此发展成为重创美国、波及欧洲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之前数年的低利率政策被很多人当作孕育这场危机的温床。一场针对格林斯潘的反攻倒算随之而来。有分析指出,次贷危机的根源,一是美联储的过低利率政策,二是美国金融企业的过度借贷,身为美国央行行长并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格林斯潘,很多美国政客和学者认为这位老者难辞其咎。

但格林斯潘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他认为,危机的肇源很多,一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市场现金充裕,导致房价出现暴涨;二是评级机构低估了房贷投资的风险,而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巨头,又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在格林斯潘看来,市场监管者不是超人,他们不可能预料到大部分危机,甚至在掌握大量证据的情况下也会漏掉部分重大诈骗,炮制惊天庞氏骗局的麦道夫就是证据。格林斯潘还认为,市场监管者也不能完全阻止危机发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