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转变理念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经典概括,为保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国家粮食生产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对新形势下“三农”的投资创新和保证粮食安全讲几点意见:

一、要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国家粮食安全的“七不”隐忧。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2年增收,已达到12000亿斤左右。现有的粮食产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挑战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的隐忧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解除。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的不可逆;国内农业成本增加过快,粮价大大高于国际粮价的不可控;规模、集约、绿色、标准化生产不达标;新型经营主体和经营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够快;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任务重、大量中低产农田待改造,全面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农业增产不增收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够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困难大,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不协调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在挑战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多管齐下。但是,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创新投资方式,完善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深刻认识这些“不”字后边的发展空间,坚定投资方向,提高投资的精准度,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转变理念,运用供给侧理论,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消费和供给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决不能割裂而论。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尤为重要。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长的重要阶段。大众提质升级的新型消费观正在或已经形成。新型消费催生的相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新投资、新供给,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从消费和供给两头发力,切忌盲目,力求精准,选好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是把创新观念落实在创业行动中的极好机遇。

三、要补齐“短板”,着力提高农村经济供给和消费水平。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束缚,农村在消费和供给两个方面的欠账都很严重。这和城市工业经济中发生的问题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虽然有了新的改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重城轻乡的发展理念,政策倾向至今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至今仍然享受不到大中城市发展的政策,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居民相比差距明显。农村的消费和供给始终处于饥饿状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应当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职能。重视补齐农村经济发展中消费和供给两块“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迫切要求。在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今天,必须克服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生活与生产并重,消费和供给互相促进的辩证理论,加大农村消费和供给的投入。创新提质升级新需求,发展供给新业态,政府性的转移支付、常规补贴和引导性发展资金,一定要按照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经济的规律,重新定位,合理整合,并加大力度。城市工商资本的进入农村不仅可以带去资金,还可以带去管理、技术、信息、发展模式等,要从允许变为鼓励。农民自身扩大再生产的投入要给予更多的优惠。金融、保险和政府的各个部门要协同配合,支持到位。进一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切实营造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方能实现协调发展各方共享的目的。

四、要多措并举,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历史使命。“三农”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直接和间接涉及的环节和领域比较多。从土地控制使用到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从改进耕种技术到收储加工,从生产精品到品牌推广,从金融、保险创新到企业化经营管理,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从生产和服务标准制定到强化严格监督,从国内生产到走出国门等等的每个阶段、各个领域的生产和生活的创新消费都在呼唤着创新供给,增加有效投入,发展多种新型产业,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效益型、科技型、生态型、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绿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增加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本文为在全国产粮大县投资创新高端论坛上的致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