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坚守道德理想 捍卫学术尊严(2)

王伟光:坚守道德理想 捍卫学术尊严(2)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道德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恪守的最高道德标准

是否追求“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一直都是共产党人所秉承的区别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区别一切政党属性的根本特征。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并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再次凸显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也是党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的历史。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6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求是》2012年第15期)。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既是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对人民怀有赤子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自觉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党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成为忠诚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诚其心”、“正其意”的过程。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同样需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从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灵感源泉和动力。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鲜活生活,任何纯粹“书斋里的革命”都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甚至是对人民群众有害的。同时,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也是检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标准。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达到了“思想所预想的结果时”,才能说研究的理论成果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理论成果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拿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科研成果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不竭思想动力和精神源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