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坚守道德理想 捍卫学术尊严(4)

王伟光:坚守道德理想 捍卫学术尊严(4)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道德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五、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努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

构建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如何彰显哲学社会科学价值,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想,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要求,也是唯物史观的人文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参见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为人民做学问,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要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检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科学研究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火热的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获取营养,激发灵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体现。求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深入实践,解决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和政治双重属性。科学属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追求真理、探究事物运行本质规律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科研指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和纪律意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三十多年来,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1978年,在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我院积极参与并多次召开全国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讨论会,组织发表系列文章,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挥了积极作用;1979年,我院学者最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题发表学术文章,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院学者就提出并阐发了“以法治国”等观点,并在全国法学界首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这些生动地诠释了知识分子只有与历史同行才能赢得历史,只有在时代中提出思想才能拥有思想的时代。面对时代赋予中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对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理论自觉,提高研究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道路,高扬中国精神,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思想基础、理论支撑。

第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批判作为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保持思想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哥白尼、布鲁诺的批判精神,我们就不会了解自己生活的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辩证的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建设,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一直是讲究刚健、有为、进取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士大夫的学术理想与政治追求。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作出回答,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这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先导、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第四,要有超越功利的理想精神。理想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超越现实的能动精神,是对远大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坚守。苏联作家克雷洛夫提出,“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架桥的行动,在这个行动中,必须要有高远的理想追求,才能避免“心为形役,身为物役”,才能实现研究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理想信念是人们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精神支柱,良知是人们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审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守社会良知,才能明辨是非,择善而从。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为人民而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才能抵御现实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修身养德是人们“明志”、“致远”的途径,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高地,自觉抵制外部现实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捍卫学术尊严。

同志们!

伟大的时代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需要人文精神力量的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哲学社会科学最高道德追求,努力攀登道德学术双馨的最高境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院党组领导下,群策群力,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公认的学术理论殿堂,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