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军事改革的启示

冷战后世界军事改革的启示

军事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带来了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掀起一股“军事改革热”。这个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不少挫折,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应以解决现实问题和应对威胁为首要目标

军事改革实质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针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主动对军事力量建设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过程。推行改革首先要明确引起变化的原因何在,特别是军事战略上的威胁来自何方。冷战中,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壁垒森严,军事战略目标明确,武器研发和战法改进的针对性极强。上世纪80年代初,美军之所以提出了“空地一体战”“机动战”等战役法,是针对苏联在欧洲地面作战中武器装备的数量优势,应对苏军的大纵深战役。

冷战结束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军事上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的军事改革从唱“对手戏”改成了唱“独角戏”。在“对手是谁”的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美国只能从如何更“经济”、更有效地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的总目标着眼,提出“基于能力”理念,试图打造一支“全谱优势”的军事力量。然而,没有明确对手导致了改革目标模糊,改革一度事与愿违。例如,由于过于强调快速的全球干预能力,过于相信电子信息技术优势,使美军在低强度的地面冲突中都出现防护不足的严重缺陷。2006年前驻伊美军伤亡的不断攀升,其实已经宣告了美国陆军“轻型化”改革的破产。

应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道路

冷战后,美国一直以一种自我革新的态度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其在军事改革中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其他国家军事改革的效仿对象。事实上,由于在哲学上缺乏正确的战争观,美国军事思想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机械主义和“唯技术论”的观点,再加上长期的军种利益争夺,美国军事改革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被其军事上的短暂胜利掩盖。

另外,美军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美国国家和军事力量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条件分不开。譬如,在联合作战问题上,美国三军之间军种利益冲突比较突出,立足全球作战,海空军优势极为明显,国内的政治格局较为稳固,法治氛围浓厚,“三权分立”“国会监督、总统领军”“军队不干预政治事务”等理念深入人心,因此,以国会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以战区司令部为核心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取消了军兵种司令部的作战指挥权,这一做法在美国的体制基础上运作良好。但是,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强推行美式联合体制,就会水土不服。俄罗斯地域辽阔,部队必须承担国土防卫作战任务,各军种之间并无太多利益冲突,苏(俄)军队在实施以军区(战时的方面军)为指挥机构、以陆军为主导的联合地面作战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对阿富汗战争中,苏军就采取给陆军第40集团军编制航空兵的做法,实现了陆空之间的高效联合。遗憾的是,俄军在“新面貌”改革中,不顾自己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美军,导致改革效果不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