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军事改革的启示(2)

冷战后世界军事改革的启示(2)

引入现代科技和企业管理方法需适度

冷战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快速发展,广泛地应用到武器装备上,在西方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系统工程、现代企业管理等理论,也越来越多地应运到军事管理领域。例如,美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装备研制采购的流程中,构建了系统完善的武器装备“全寿命”采购管理体系,避免了因技术文档数量繁多、查询不便、各部门沟通不畅造成的装备研发、装备、保障效率低下的问题,也使得整个流程公开透明,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不过,系统工程能否代替军事科学中传统的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是很值得怀疑的。战争毕竟是人和人的对抗,复杂性和不可测性要远远高于目前系统科学所能实现的水平。尽管美军一直在试图设计战争,但在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战场指挥官对战局的发展依然是心里没底,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打进巴格达。另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军事界所宣扬的“系统战争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军事哲学中机械主义的泛滥和辩证唯物精神的匮乏。

更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军事改革过程中,很多貌似为了显示其改革计划性的“路线图”“倡议书”和作战概念研发等信息的发布有很强的迷惑性。如2002至2003年,美军密集抛出了一批“转型路线图”,其中“网络中心战”“快速决定性作战”“基于效果作战”等新概念让人目不暇接,但这些概念有的被抛弃,有的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尚处于最初的技术试验阶段,如果不加辨析,闻风而动,难免会自己乱阵脚,上了圈套。

保持改革的定力活力比实现具体方案更重要

再先进的思想也不一定能一下就为所有人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定时间的坚持和推广。美国虽然在1986年就通过了《国防改组法》,确立了战区司令主导的联合作战体制,但直到1987年的波斯湾护航行动中,参联会主席克劳亲自出面协调,才让太平洋舰队勉强同意将自己部署在印度洋上的“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归中央司令部指挥。阿富汗战争初期,陆空地面协同也曾一度混乱,在“蟒蛇”等作战行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直到伊拉克战争,美军才初步实现了比较顺畅的陆空战术级联合。

更重要的是,技术在不断进步,国家安全威胁和社会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仅凭一次军事改革就试图形成长久的军事优势、确保长期的安全是不可能的。改革在解决旧问题的时候,有时也会带来新问题。美军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用募兵制替代义务兵役制,在当时对保留骨干、提高专业化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募兵制实施后,随即带来志愿服役的军人的家庭问题,特别是长期海外部署引发的家庭矛盾和离婚等问题凸显出来;募兵制带来的“不平等”问题也受到批评,参军的多数是为谋生计的平民子弟,美国参众两院没有一个议员的子女在伊拉克战场上服役,而募兵制所需的高昂开支也让民众反感,重新恢复平等的征兵制的呼声又一度出现。

可见,军事改革措施的出台只是改革的开始,解决的也只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只有以客观的态度不断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具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才能长期保持军事优势,确保国家长久稳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