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改革逻辑背景与政策定位(2)

中国供给侧改革逻辑背景与政策定位(2)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遗留了很多问题亟需有效解决

第一,近几年持续开展的增量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收效,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的培育需要较长的周期,目前还难以在近期完全填补传统力量转型的缺口。持续加码的增量调整,一方面面临政府财政支出的约束,另一方面也面临过度扶持带来的泡沫化风险。

第二,中国的存量调整尚未实质性地展开,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剩产能没有全面退出,作为资金黑洞的各类“僵尸企业”依然存在,高负债的国有企业在滚雪球效应的作用下依然是各类资金投放的焦点。因此,全面启动的供给侧存量调整政策将决定存量运行的底部和反弹的时点。存量经济的底部不现,总体经济的底部就不会到来。

第三,过高的库存和过度的区域分化导致中国房地产周期调整比以往要漫长。尽管房地产销售已经出现明显的回暖,但目前房地产市场库存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新开工和投资下滑趋势尚未扭转,资金压力紧张,三四线城市面临严峻挑战,市场全面复苏任重道远。因此,未来房地产市场复苏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不仅复苏过程会比想象中漫长,而且脆弱复苏下市场分化加剧还可能诱发“虹吸效应”,加重局部地区困难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由于房地产市场复苏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短期经济增速,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势不逆转,短期的经济企稳就难以实现。

第四,新一轮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的缺乏是经济持续回落的深层次核心原因。驱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激励机制已经被打破,但适应新常态的利益共容体系和激励机制却没有出现;反腐倡廉和全面整顿堵住了很多的“歪门”和“旁门”,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启“正门”;各级精英阶层的积极性呈现消退的态势,各类传统的共谋格局被打破,但却没有围绕“新常态”改革调整的阶段使命,形成一致行动和良性合力。

第五,经济探底进程中的宏观调控政策捉襟见肘,在“微调与预调”的哲学理念下,“微调”没有达到“预调”的目标,在“控风险”目标指引下局部风险却在扩大,在“稳增长”调控下宏观经济出现了超预期回落,“通缩-债务”恶性循环效应显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