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改革逻辑背景与政策定位(4)

中国供给侧改革逻辑背景与政策定位(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疲软,各种结构指标出现深度调整,虽然局部经济有稳定的倾向,但回暖动力仍然薄弱,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和结构性矛盾下,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和基本参数的变化决定了“取长补短”式的供给侧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将是本轮危机治理中的基本政策定位。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终结和贸易不平衡的逆转决定了中国经济大转型的核心是在贸易品大幅度存量收缩的基础上全面提升非贸易品的供给,这种转型主要源于非贸易品需求的提升和贸易品需求的下滑以及不平衡基础上的各类泡沫与扭曲的全面暴露。此时,中国采取推进相对价格调整的各种改革政策和调整策略是合理的。“取长补短”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政策在存量调整上表现为贸易品行业必须进行深度的去库存和去产能,我国不断积累的过剩产能,给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此时盘活存量对于结构改革十分重要。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存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亏损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压力而给予特殊保护的“僵尸企业”,阻碍了要素向更有效率的供给流动。应该在供给侧让大量的“僵尸企业”进行市场出清、对高债务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对银行以及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实质性的重构。对于这些问题,在存量调整基础上的“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强监管”是我们走出困局的核心措施。能否有效解决这些存量问题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能否真正企稳回升的关键性因素。在增量调整方面体现为供给短缺的非贸易品部门进行大幅度的增加投资和供给,表现为各类服务供给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这个调整中,特别是在存量退出的进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外溢效应,可能引发总量性的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的萧条,这些现象的出现就需要全面启动需求侧管理。

第二,全面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需要配合需求管理政策。近期出现的进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落进程中贸易顺差大幅度反弹的现象——“衰退式顺差”,说明全面启动供给侧管理和改革的同时,还需要重新定位需求侧管理政策,进一步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具有必要性。此时,有一种内部体现为私人投资需求的不足、外部体现为衰退式的贸易顺差的“双萧条”困局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消费的提升;二是结构性的投资提升政策;三是启动全面的减税政策和扩大支出政策,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这是改变“衰退式顺差”的一个短期关键。

第三,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提高要素供给效率。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条件,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仍然滞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需要进一步通过差别化政策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创业、创新活动,通过大规模采取创业创新促进政策,强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谨慎甄别创新中的风险,防止新兴产业泡沫的形成。还应当吸取以往我们在新兴产业、创新活动中失败的教训,谨防短期行为和寻租活动的发生。另外,要素供给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来实现,由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带来的要素供给效率的提高,将促进我国经济的中长期稳定增长。

第四,积极构建新的激励相容的改革动力机制。新阶段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通过价格机制调整、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方式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出新一轮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这是我国宏观经济能够实现触底反弹的关键。

总的来说,面临世界经济低迷和中国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仅依靠需求侧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时英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刘元春:《中国经济:低迷与繁荣并存》,《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7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