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给侧改革逻辑背景与政策定位(3)

中国供给侧改革逻辑背景与政策定位(3)

偏重需求侧的稳增长举措开始步入“效果加速递减阶段”

2010年以来,因世界经济低迷、国际制造业格局的变化、国内进出口疲软以及四万亿释放出的其他经济问题越发严重,经济处于持续下滑的趋势,偏重需求侧的稳增长举措开始步入“效果加速递减阶段”。各类政策在地方政府懒政庸政、部门利益冲突、政商关系重构、动力激励体系转换等因素的作用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失灵的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稳健、扩张的产业政策难以到位以及精英阶层的懈怠逐渐成为当前影响经济的核心根源,而越来越突出的内部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成为了我国经济下行的主导因素。

首先,我国供需矛盾升级,产业结构问题突出。一方面,我国中低端产业占比较高,高精尖产业占比较小,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占比较高,新型制造业、服务业占比较小是不争的事实,出现了制造业通缩,高度过剩的产能难以消化,旧供给难以满足新需求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过去以“投资率高、对外依存度高、消费占比小”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受到了冲击,表现为: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增长有限,投资回报率呈现下降趋势;二是进出口出现“衰退式顺差”,增长持续疲软,主要源于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的同时,以美、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再工业化,也使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三是消费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消费结构也亟待调整。从201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我国新型消费和新型消费业态增速依然迅猛,但部分传统消费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以上形势都要求我国在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视供给侧的管理。

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性问题突出。从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数据看,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凸显。在全国经济增速整体回落的过程中,部分省市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而部分省市却出现了塌方式的质变。同时,不同区域的政策倾向性和完整性也不同,这将直接引发这些区域政府运转发生变异,导致基层政府功能失灵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劳动力的分布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镇化率还有待提高。针对区域结构问题,未来政策应该更加偏向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区划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

最后,资源占据、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重视不够,致使经济中相对高端的产业偏少、资源消耗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后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来看,依靠的主要是以信息业为核心、“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长足发展。所以,增加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投入和资源的有效分配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另外,“僵尸企业”对劳动、土地、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占据,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的问题也需要重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外,我国还存在着城乡收入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等,并面临着各种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加剧,表现出的产能过剩、转型停滞省份陷入持续的低迷、传统制造业陷入长期困顿等亟待解决,这就要求与需求侧管理协同的供给侧管理策略逐渐实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