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综述(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综述(3)

新内涵:

调控与改革并举

调控与改革并举是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的亮点,也为我国宏观调控方式注入了新内涵:用宏观调控为改革赢得空间和时间,用改革提升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二者相得益彰。

3年多来,宏观调控与简政放权同步推进,至今已取消和下放约600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累计减少76%,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了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随着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活动层出不穷,逐渐汇聚成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行稳致远的新动力。

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齐头并进。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吹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号角,部署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大改革任务。随后,我国加大预算体制改革力度,修订了《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建设“阳光政府”;改革地方政府融资体制,实施地方存量债务转换,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这些改革举措,明显提高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调控工具的改革创新从未止步,各种调控工具不断丰富,市场化手段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工具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相互配合,更加注重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尤其是2015年,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央行多次实施降息降准。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再到基本放开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得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强。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各种新型工具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丰富了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不仅能起到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更与总量政策有机结合,提升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另外,银行业开始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目前已批准的5家民营银行已运行约半年,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同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价格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改革,加快自贸区建设,构筑起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目标统筹和结构性改革体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