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铁一般的信仰?(3)

什么是铁一般的信仰?(3)

(四)

让铁一般信仰成为我们的鲜明标志,聚起改革强军的强大力量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一首诗里写道:“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在这个可以怀疑一切的时代,心有所信,才能行远。”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的军队,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真正走进官兵的心灵世界。

毫不动摇地把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听党指挥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军人来说,忠诚是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忠诚”俩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一个人是否忠诚于党的考验不是在平时,而是在特殊时期:一是党处于困难时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一位老红军回忆长征中的一幕:厚厚的积雪中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但他高高擎起一只胳膊,拳头紧握。掰开拳头,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薄薄的党证,小小的银元,凝集着的是红军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二是重大政治考验关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情况越是复杂,越是有不同声音,越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而不能含糊。三是个人利益受损时,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如果一个人利益在得到满足时,就对党充满忠诚,个人利益受损时,就对党心生怨恨,这样的忠诚是假忠诚。郭伯雄、徐才厚在位时,喊“对党忠诚”比谁都响,但贪腐之行比谁都甚。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是否真正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最能考验一个人对党的忠诚度。

常怀敬畏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无敬畏之心,是“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信仰的法则。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敬畏也有三:一是敬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也是政治信仰。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二是敬畏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邓小平讲,领导干部一要怕党,二要怕群众。这种“怕”,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感。三是敬畏法律。只有内心敬畏法律,才能克服权力的任性,才能为改革强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打造强军文化。“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永远都在于她对人们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引导和道德的提升。对一支军队来说,军事文化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塑造官兵信仰的精神沃土。历史上,我军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在“国军”那边畏手畏脚、贪生怕死,而一到共产党这边就如猛虎下山、毫无畏惧?没有先进军事文化的滋养,就没有灵魂的彻底洗礼,就没有力量的充分迸发。正是依托先进军事文化的涤荡滋养,才使人旧貌换新颜。面对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毅力,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感染人,以文化的力量塑造人,让新一代革命军人在强军文化的熏陶引导下投身改革强军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的军队,既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引导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组织的行为活动中有个“正效应递减、负效应递增”现象。所谓正效应递减,就是领导层和下属的每一层级,由于职责、视野、经验、信息量的不同,他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活动效应会呈现层级递减现象;所谓负效应递增,就是如果领导层执行任务走样,那么每下一层,就会走样得更厉害。革命战争年代,人民之所以信任共产党、跟共产党走,既在于我们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更在于有无数真诚信仰并为之奋斗牺牲的践行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通过宣传鼓动就能在群众中引起共鸣、取得共识,一个重要前提是群众相信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一致。一段时间,之所以在部分人身上出现信仰缺失、理想贬值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领导干部的行为“寒了人心”。领导干部不讲信仰,怎么给官兵讲崇高信仰?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的军队,必须强化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影响一级,勇于刀口向内,勇于自我解剖,勇于自我清洗。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程,无论是裁兵百万的撼世之举,还是禁止军队经商的远见卓识,无不印证了一个改革的铁律——无“心”不成事。今天,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具备铁一般信仰,就能心向时代、心存忠诚、心系军队、心怀责任,就一定能够按照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