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15元盒饭“藏着卖”折射了什么问题?(2)

动车15元盒饭“藏着卖”折射了什么问题?(2)

15元盒饭“藏着卖”该打谁的板子?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规定未被落实,高铁上15元盒饭 “藏着卖”,这板子该打谁?

首先要打乘务员。本来有15元的盒饭,但乘务员从不主动提及和供应,乘客询问时只推荐三四十元价位的盒饭。这也难怪,卖一个40元的盒饭,要当三个15元的盒饭了,无论乘务员钻到钱眼里去了还是图省事,卖三四十元价位的盒饭都比卖15元的盒饭划算多了。然而,乘务员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是为乘客服务的,当然该打板子。

列车长也该打。乘务员的所做作为,列车长知道吗?不知道是失职,知道不管是不作为,在一列动车上,列车长就是老大,对于乘务员的不规范甚至是违规违纪行为,列车长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和教育责任。

铁路部门必须打。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行,为啥要制定《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难道只是忽悠乘客?很多乘客不知道动车上有15元盒饭,乘务员和列车长不宣传虽然理无可恕,但是情有可原——有道是,熙来攘往皆为利。而铁路部门竟然也不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很多乘客不知道,铁路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该干什么?难道与乘务员和列车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乘客不是一点责任也没有,多少也该挨点板子。一来,既然有乘客知道动车上有15元盒饭,你为啥就不知道?二来,记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吃到了15元的盒饭,你为啥就没有这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你缺乏这种精神,吃不到15元的盒饭怪谁?

15元盒饭“藏着卖”,折射的是乘务员服务意识缺失、列车长管理不到位、铁路部门工作不落实和乘客自我维权意识不强,大家都应该该打板子。减少和杜绝15元盒饭“藏着卖”,需要每个人增强服务意识、规矩意识和维权意识。让15元盒饭正大光明地卖,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一个相关人员都有责任。

15元盒饭难觅 饿着的不止是乘客

铁道部改革后,铁路系统确实进行了不少的市场化尝试,颇具代表性的一例是,2016年全国火车票票面广告已经启动公开招商。而火车票都开始做广告了,乘客却仍要为吃上15元一份的盒饭,要么与乘务员“斗智斗勇”,要么只能“就高”或不吃,这无疑是不正常的。

对于火车上盒饭高价的原因,此前媒体报道其实已经多有揭示。深究原因,其实可追溯到火车餐饮上的市场化,特别是“上游环节”的改革不彻底。

交通工具上贩卖的物品出现一定溢价实属正常,但也应控制在大多数乘客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价高、可选择性少、质量差……人们对火车餐饮的这种印象不仅形塑了“中国式乘客习惯”,也让火车餐饮的市场经营者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媒体跟踪报道发现,一趟全程为20多个小时的列车,却只卖出50个盒饭。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种乘客与经营者“双输”的局面,恰恰反证了火车餐饮的潜在市场空间其实是巨大的。比如从上游环节推进市场化竞争,降低非市场化的成本因素,同时确保铁路部门的服务标准得到执行,力促经营者提高服务质量,或许并不难实现“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

有人说,中国乘客一般不喜欢在火车上点餐,所以只能靠“高价少卖”来获得盈利。如此逻辑其实恰好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搞反了,要知道,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服务质量不佳,才导致了多数乘客被迫养成了“不消费”的习惯。而事实上,好的市场服务提供者,应该能够引导消费,并重塑市场的消费习惯。

一边是铁路市场化大幕逐步开启,一边是以高铁为代表的硬件设施的提升,但消费者却还在为火车上的一份盒饭而“烦恼”,这样的市场化至少是不全面和不健康的。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铁路部门应把乘客的乘车体验放在一个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加以重视,乘客的“获得感”强了,市场化改革才真正算开掘了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