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先行,“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加速推进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一场认识和观点的交锋。
对北京来说,最大的事是哪些该疏解?哪些该退出?遵循什么原则?在2014年举行的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市委领导坦言:多年来,我们习惯了聚集资源求增长,而且轻车熟路,也确有成效。现在,北京要疏解功能谋发展,缺乏现成经验。
对于天津、河北而言,在京津冀大格局中如何定位?该接受什么产业?哪些地方来对接?首先在什么方面动起来?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
大战略需要大谋划。统一思想,不是一两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统一思想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设计、顶层谋划的过程。“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总书记对顶层设计提出明确要求。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4年以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30多个部门、三省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一起,多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中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并先后7轮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规划纲要》稿。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京津冀列为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顶层设计“靴子”正式落地,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遵循,三地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这样说。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正在日臻完善。
顶层设计,给予了三地各自闪亮的定位。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有了顶层设计,认识逐渐统一,各方力量就容易拧成一股绳。刚刚过去的2015年,京津冀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合作更加热络紧密,多项变化正悄然发生。“谁去谁留”、“去哪谁接”等原来一些犯难的问题,也有了方向明确的解决方案。据悉,国家层面正在着手把京津冀作为整体统一编制五年规划,这是首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