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由于家境困难,无力供养,读了一年半,我就失学了。
辍学后,我不好意思吃闲饭拖累家庭,就离家进城谋生。可十几岁的娃儿又能做什么呢?在走投无路的处境下,得知省城在招考青年军,我就和三个友好的同学到贵阳从军。
青年军在四川綦江受训,随后开往大别山前线。当时,停止内战,是民心所向。但蒋家王朝倒行逆施、发动内战,企图窃取“抗战胜利果实”。自古“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被瓦解后,青年军败退台湾高雄整训。当时我十九岁,军衔“上士”组长。一九四九年元月,整训后“青年军”回到上海,被编入“七十二军”,我是“准尉”司务长。但我反对内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不想继续留在部队上与人民为敌,就告假回家省亲。
那时我的家境尚未好转,人口也递增、账务累累。我思来想去,回想起母亲的教育、老师的教导和经历的世事,觉得“要做一个好人,要引导更多人做好人”,于是我决定“教书办学”。一九五〇年,就在家里,我从十个学生开始,办起了私学。认识到自身文化不高,我就虚心请教、边学边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四
一九四九年底,遵义解放了!从此贫苦穷人翻身做了主人,打倒了封建地主和剥削阶级,分得了田地,每人“一亩二分”。
一九五一年,我参加了教育工作,成为遵义县解放后第一代人民教师。同年,受县人民政府委派(县长杨天源签发了‘派令’),我组织创办谢家小学,担任首任校长。
当年暑期,我被选派到遵义师范学校学习,以后继任深溪水高坊小学、龙坪区大新小学、三岔河裕民小学校长,兼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等职。
一九五七年冬,教师整风,我被撤消职务、停止工作。此后四年间,我先后到“中八农场”(今贵阳清镇市)和“吕庄机场”(今贵阳花溪区)劳动教养,由于劳动积极、表现良好,我先后任生活主任委员、生产大组长,并提前结束“改造”,回家从事生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