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一九六三年,我落户于谢家坝核桃树。在那里,我教了一年私塾,学生有二十多人。一九六七年,我从核桃树吴家院子迁回河坝老屋定居。一直到二〇一〇年,政府规划兴修“和平工业园区”,我们一家才征地拆迁。
这十年里,我在家里劳动生产,生活相当坚苦。每天生产队出工挣“工分”,中休还要抽时间下自留地劳动。经常是披星戴月、沐雨栉风,一家四口生活全靠我和妻子辛勤劳动维持。
家庭零用开支,全靠采卖梨子和捞鱼出售——这种“以副养农”的办法来补贴。几年辛苦经营,家境逐渐好转,温饱之后有了余粮。
这以后,家庭人口逐渐递增,原有的一间厢房,实不堪膝。一九七二年,我率家人新建砖房一间。
翌年,独子诚高完婚。我又接着厢房,继续延伸造房两间,砖体房式,勉强可以维持家人居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拨乱反正”政策落实,政府为我平反昭雪。我重新被安排到谢家小学任教,担任初一班主任,语文、生物和初二、初三历史教师,兼学校总务。
六
回顾一九七九年的昭雪平反,我是南白区第一个平反的老师,又能重新踏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又安排到谢家小学任教。又重获“新生”,我对党委、政府和组织充满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一九八〇年,我光荣退休。退休后的我受区教办的委托,参加南白区民师整顿工作。
此间,我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激励民办教师积极上进,帮助优秀民师转为“公办教师”。南白区退休教师协会成立后,我被推选为秘书长。
一九八九年教师节,我获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
撤区建镇后,受龙坑教育辅导站的委托,我组织筹建龙坑镇退休教师协会,被推选为首届会长,之后又连任两届。与此同时,受谢家乡党委的委托,我组织筹建小组,负责募捐工作,修建谢家中学篮球场。
“退教度晚年,奔波建球场”。两个月之内,我多方呼吁,带头捐款,募捐到三千多元。从组织募捐善款、采买建材、组织施工,直至球场竣工,整整两月,我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一九九一年谢家中学“五·四青年节”运动会举办前夕,一座崭新的水泥、钢架篮球场展现在全校师生眼前。
退休后,我继续热心教育事业,连续奋战、辛勤工作,得到了乡党委、谢家中学的肯定和好评。一九九一年教师节,我被评为南白区退休教师区级先进代表,荣获区教育系统“老有所为”精英奖。一九九三年,我被授予“无私奉献”牌匾,并被评为南白区退休教师协会“先进退休教师”的光荣称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