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澄清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误区

与过去粗放的、以“土地财政”为特征的城镇化道路相比,当前和将来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圈地造城不能再做开路先锋;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只是人的城镇化的衍生需要。但当前对城镇化如何健康发展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口城镇化越多越好。在过去的近20年里,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这给人一个错觉,以为高速城镇化可以继续,以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以达到70%甚至更高。正确的认识是,城镇化水平是城乡居民动态流动的结果,随着城乡人口比重的倒置,城镇的外推力增大,而乡村的吸引力增加,城镇化速度必将下降,乡村社会和文明必将保留,中国不必也不该追逐与西方比肩的高度城镇化目标。

人的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手段。依据简单的逻辑,城镇化可以拉动内需,住房、饮食、日用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更高需求的满足对应着更高的生活质量、居民福祉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但这只是说拉动内需是人的城镇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同样简单的原理,需求乃是有条件满足的需要。个人需要有足够的钱财或者通过就业劳动赚取的钱财来满足需求;政府需要有足够的财政实力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产业部门需要为市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或创业机会。社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契合是城镇化推进的基本动因。

获得城镇户口就等于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期望进城农民能够实现市民化,融入当地社会,实现福祉提升。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够长期定居,也就是稳定地工作和生活。获得一个城镇户口有助于提升市民化程度,但这不是市民化的前提条件或充分条件。如果考虑到当前城乡户口分别绑定着不同的权益,对于户籍人口城镇化就应当更加慎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