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2)

2015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2)

热点三:关于学习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对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深入研讨。

学者们认为,当前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学者们强调,在当前实施“十三五”规划、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时候,特别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正确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势。

学者们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在西方错误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各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落后的观点。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计划经济的老祖宗,现在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本质经济学,不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日益被“边缘化”。学者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其科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是认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最有效工具。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扭转部分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逐步淡化、边缘化的趋势。积极汲取和借鉴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各门学科一切可以借鉴的东西,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努力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对实践作出科学解释、给出有用指导,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热点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题成为思想理论界研讨的热点。

学者们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及推进思路,一些人和媒体仍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比如,有的学者和媒体对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断章取义,只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基本不提“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有的过度强调供给改革满足需求结构升级需要,而忽略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有的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有的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简单地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本质上是从政府主导和管理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和调节经济。有的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有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政府退出,大幅度减少税收。有的认为,供给侧改革是新自由主义的新“马甲”,意味着“中国抛弃凯恩斯主义,拥抱供给学派的政策”。还有的把供给侧改革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几乎成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

有学者认为,分析宏观经济运动不能只停留在人们能感觉到的市场供求状态,因为市场供求关系不过是宏观经济的外部表现或现象形态。《资本论》依据唯物史观阐释的基本原理揭示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市场供求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宏观经济运动和发展中起着基础的作用。面对宏观经济运动出现的供求严重失衡等现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深入分析供求关系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制度根源,自觉地着眼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经济的深层决定因素,能动地调节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唯有如此,才能标本兼治地解决市场供求出现的诸多问题。

学者们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划清同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所谓供给学派的原则界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能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状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