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多往何处去 不妨看齐总书记

慰问多往何处去 不妨看齐总书记

迎着飞舞的雪花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深厚的感情登上八角楼旧址,沿着湿滑的山路探访罗霄山脉深处……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首站就是井冈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上井冈山。情牵革命老区、心系困难群众,访真贫、问真苦,每一次行程,“与老百姓在一起”始终是不变的旋律。(2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习近平总书记“三上井冈山”,看望慰问革命老区群众,情牵革命老区,心系百姓,用真情真心访贫问苦。张成德老伴拉着总书记的手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总书记接过话茬说:“是人民当家做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看成主人,把到群众家里看望当成是“跑事的”,一下子拉近了党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根本上说,这也正是我们党“情为民所系”的情理所在。看罢有图有真相的新闻镜头很是感动,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关心群众生活,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中央领导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每逢佳节倍思民。深入到边远山区的贫穷地方,到群众家里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摸被褥”,使困难群体从党中央领导关心群众生活的细节中感悟出民生情怀。

近年来,我们看到,在“每逢佳节倍思民”的春节慰问活动中,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扎实,他们不是向总书记那样,带着一颗心去的,而是被异化成一种“例行公事”的形式主义公式。有的是为了“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慰问怕跑路,要找点,要求“住址靠近路边”和最近的地方,不愿跑深山老区和穷地方,那些交通不发达的穷地方大家都不愿意去,并以种种借口推辞。而那些富地方大家都抢着去。这种送温暖“嫌贫爱富”的做法让人心寒。

关心群众生活,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关心群众,看望慰问困难群体必须动真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应付上级,而是真心实意把群众当作亲戚,当作朋友,当作衣食父母。当人民群众有了困难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就会出现在哪里,这样的干部就会成为群众衷心拥护和爱戴的主心骨。尤其是那些贫穷地方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更需要为他“送炭”、“烧火”,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当务之需。

多到艰苦的地方去,多到穷地方去看望慰问,恰到好处在于能摸清脉搏,攀穷亲,挖穷根,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诚然,穷地方的“冷锅灶”多烧几把火,才能让他们锅灶热起来,心里暖起来。的确,贫困地区的农村交通不便,穷人多,往那里送温暖,一没好的招待,二没什么土特产,来回一趟也不容易,所以大家都懒得去。“冷锅灶”没人去“烧火”,“锅灶”变得越冷,贫困户和弱势群体的心也就越凉。

慰问多往何处去,总书记就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访贫问苦贵在用心,心诚则灵,那种“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势利眼不仅是作风问题,实则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群众观念问题,态度问题,为民服务意识问题。一个政党的作风,是其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是群众评价其好坏的直观标准。与群众没了感情,必然会脱离群众,不知不觉步入了“塔西佗陷阱”。有位领导说的好:交通便利了,联系群众的“路”却不一定好走;通信发达了,倾听民意的耳朵却不一定“好使”。经常到村里抽一抽群众家里的“劣质香烟”,喝一喝杯子上满是茶垢的茶水,坐一坐吱吱作响、放不稳当的板凳,干部和群众的感情就会深一些。群众就会把我们看得很亲很近,我们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少走弯路。的却,只有这样,党和人民的关系才会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鱼水情深、密不可分。

【声明:本文系本网独家采用稿件,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st71ztz@126.com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