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支援部队:提升新质战斗力(2)

战略支援部队:提升新质战斗力(2)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

2011年5月,美军击毙本·拉登的作战行动,为世界各国军队上了生动一课。表面看来,是两架“黑鹰”直升机和24名“海豹”突击队员在执行任务,实则依靠背后一个庞大系统支撑:若干颗侦察和通信卫星、一架担负实时传输和无线监听任务的隐形无人侦察机、多架空中待战掩护的F/A-18战斗机、一支担负战略支援的航母编队、两个中亚基地和五个指挥中心,以及近万名各类支援保障人员……

这种小规模行动、大体系支撑的作战形式,充分展示了现代作战的制胜机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军民融合是信息化战争的“天性”。据统计,近些年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军事专用技术比重越来越低,目前已不到15%,军民通用技术已超过80%,军队信息化建设80%以上的技术均来自民用信息系统。

围绕实现军民融合,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提出,要从规划、机制、资源、项目、运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续推动深度融合。开局之年,部队谋划建设的多项战略工程中,已经出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的身影。一座立足部队、面向全国的“云智库”凝聚起强军兴军的智慧力量。

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

作为一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战略支援部队从出生起就带着独特的创新气质,把创新视为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动力之源,聚力打造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理论、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

正如马汉的“海权论”奠定了海军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富勒预言了坦克将引发战争艺术的革命性变革,杜黑的《制空权》将空军引入现代战争舞台,理论创新已成为新型作战力量的先导和重要标志。

近几十年来,军事理论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军事理论的先导周期大大缩短,前瞻预测成为军事理论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新型作战力量已由过去基于技术的“实践推动”转向基于理论的“主动设计”的新轨道上。

记者了解到,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坚持在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手段上寻求突破,研发的某新型作战装备已通过初步评估,作战效能已经达到国际同类装备先进水平。

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纳米技术……一项项新技术成为这支新生部队的杀手锏武器。围绕加快部队职能转型、积极适应使命任务拓展,战略支援部队紧跟世界军事革命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新型作战力量布局,确立自己主导的“战争规则”,实现非对称竞争优势,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