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乡关系的统筹发展与一体化
城市和乡村的统筹与协调虽然是以“阶级阶层分化”和“环境代价”的事实为前提而被提出来的,但是如果向前追溯,实际上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恩的相关学说中已经包含了城乡一体发展的原始构想。如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23)、傅立叶的和谐社会(24)、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25)等,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城乡协调的构想。
(一)城乡统筹的设想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他认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6)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终极目标,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标志,一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二是人口分布不均衡(指城乡之间)现象的消失。(27)如何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曾主张农业和非农职业、农村和城市居民相互替换,主张消灭城乡对立等。马恩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观点,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途径。他们从城乡对立的根源出发,认为要消除城乡对立,必须废除私有制。首先,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便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重视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逐步成为工业、商业、航运、贸易、地方中心,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摆脱乡村愚昧落后状态、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有极大的带动作用。最后,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产业和劳动力统筹。在最先进的国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消灭。同时,认为大工业和人口在全国尽可能平均分布是消除农村人口孤立和愚昧、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的条件。(28)之后,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朗迪勒里提出了次级城市发展战略,他认为城市的规模等级是决定发展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要获得社会和区域两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分散投资建立一个完整、分散的次级城市体系,加强城乡联系,特别是农村和小城市间的联系,较小城市和较大城市间的联系(29)。岸根卓郎强调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强大的引力形成融合,破除二者之间的界限,建设一个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总体环境优美的美好定居之地。(3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