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乡关联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异质的人类聚落空间。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资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便是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其空间效果构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空间组织方式。城乡联系的实质是城乡各种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城乡联系越密切,城乡各种要素流运行越顺畅,也就越有利于城乡关联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由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它们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组合状况、集聚与分散过程以及规模结构等,无不构成一种有机关联的空间网络关系。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这种空间独占性和关联性,即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普遍存在并在空间上分类,决定了城乡之间空间关联的普遍存在性。朗迪勒里将一个区域系统内的城乡联系划分为七种具体的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都给定了作用范围。在他的理论中,城乡联系的范围很广,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技术、服务、物质等诸多联系方式(31)(见表2)。
学术界普遍认为,城乡协调发展思想的萌芽出现在16世纪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中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设想。产业革命以前,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性质并未彻底改变。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撕裂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家庭纽带”,(3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城乡关系往往经历无城乡差别——城乡分离——高水平新的均衡与融合的过程。”此外,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的累积性因果关系理论、赫希曼(Hirschman)的中心—外围模型、弗里德曼(Friedmann)的空间极化发展理论等,都从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规律出发,强调了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吉利斯(Malcolm Gillis)在说明城乡关系时所指出的:“如果工业化不是万灵药,那么农村发展也不是。它们相互需要,缺一不可,如果不平衡增长过头,就会受到损害。”(33)因此农村和城市必须关联发展,工业化才能顺利推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