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作风建设的现实难题与破解之道

农村基层作风建设的现实难题与破解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基层是最接近老百姓的地方,基层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乡村治理中的农村基层作风建设问题,会直接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不坚决纠正基层不良风气,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基于此,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温州农村基层作风巡查工作研究”课题组经过跟踪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基层作风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寻找原因和解决策略。

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模式被学界称为“乡政村治”,即国家通过设立乡镇人民政府来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实际的治理则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的“村两委”实施。这是既彰显村民自主治理又确保政府在场的治理模式,但这种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乡村自治的社会环境尚未充分发育。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社会得以有效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公共精神,表现为村民并非从乡村共同体发展前途考量去选择村干部,而是基于家族利益或迫于某种强势或碍于熟人面子甚至为了点滴贿选物资而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只有当个人利益受侵害时才会奋起维权,且偏好上访途径。乡村自治机制不完善,村委、村级党组织、村民监督委员会三个组织权责不明确;村民参与村级事务不充分;村民监督有名无实;缺乏村干部退出机制。村级组织建设不规范,存在组织涣散、党员发展近亲繁殖、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现象。

乡镇政府难以承担乡村治理重任。除了主观原因,难作为、不作为的客观原因有: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运作的乡镇权力,其职能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工作绩效的依据是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乡镇干部的责任向度是对上级负责。许多关乎乡村发展和民生的问题,乡镇一级政权并没有相应的治权和资源。乡镇一级管辖面广且问题复杂,任务重,责任大,而权力及可支配的资源和人员都捉襟见肘,无法满足有效的乡村治理要求。

“有责无权”的先天缺陷引发民生难题。广大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民,而且还是公民,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利益诉求如作为公民的民生需求如住房、用地、医疗、教育、养老等,无论是村级组织还是乡镇政权都无权无力解决。这表明,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街镇以上的职能部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