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猴年春节期间,网上抢红包、发红包很热闹,“互联网+红包”的魔力不可小觑,不可抵挡。
有人说,抢红包成了新年俗。对此,我不敢苟同。个中原因很简单,热闹的流行的会不会随风而逝?随风而逝的不会是年俗。再者,既然是年俗,就得经过时间来检验来洗礼,大浪淘沙始见金。回顾一下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等年俗,谁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了。年俗的“年”与春节有关,带有喜庆、祈福、辟邪等含义,“俗”并非庸俗,而是有民族特色,有地域文化特征,有粉丝级别的大量受众,且要习以为常,代代相传。
通过QQ、微信、易信等发红包、抢红包,与压岁钱有关。压岁钱很早以前是铸成钱币模样的吉利品或辟邪品。这种钱正面铸有文字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出入大吉”、“宜室宜家”等,背面有星斗、双鱼、龟蛇、龙凤等图案,供佩戴赏玩,并不是实际可流通的钱币,后来慢慢演化为实际可用的钱币。发放压岁钱的范围也由长辈给子辈孙辈发放,逐渐过渡为人们互相之间发放。现在,有了互联网及其基础上的微信等工具,发红包电子化、广谱化了,抢红包也随之俱来,如影相随。据微信官方统计,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大年初五)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总计5.16亿人通过红包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欢乐。较羊年春节6天收发32.7亿次增长近9倍。如此喷井式增长,可谓盛况空前,有人惊喜地说抢红包为新年俗似乎一点也不为过。其实不然,道理见于本文。
事实上,无论是春节期间还是平时的发红包、抢红包,均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只不过春节期间太出彩了而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