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精准布局宏观调控(3)

供给侧改革:精准布局宏观调控(3)

摘要:2015年全年,我国GDP增速为6.9%,表现出经济新常态所要求的稳增长、调结构的良好局面。但经济中的结构性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高杠杆、过剩产能和非意愿库存成为不得不着力解决的系统性风险,中国经济在新常态运行和风险管理的矛盾中追求平衡与效率。

3、供给侧改革的调控体系:

应该怎样布局

【解读】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即根据产出的构成,从政策构成和政策模式两个方面予以调控和管理,运用必要的财政金融手段,实现有效的组合和运行方式,从而作用于产出的规模、结构、分布和效率,支撑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的主要目标,是调控产出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效益。从运行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需遵循几大原则:

第一,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的关键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对市场运行产生引导和促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和价格机制设计政策体系。

第二,稳中求进的原则。我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但仍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的进程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调控之中,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策略。

第三,结构性调控为主的原则。尽管稳中求进是重要的基础要件,但在实际调控中,仍须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作为主要调控对象予以应对。

第四,注重政策效益和调控质量的原则。要建立政策工具的筛选机制,工具包的设计组合机制,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机制等,从而提升政策的效益,并增强调控的质量构成,既避免政策缺位,又防止政策力度过大,引发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

在具体政策机制设计上,结构性调控的功能一直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属性之一,可相应实施结构调控型政策、布局调控型政策措施和效益调控型政策措施。例如,布局调控型政策要基于市场的效率结构和利益导向进行安排,并顺应市场机制和作用,引致资源和要素流动,支持企业布局调整优化,如对设立在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执行较低的政府性基金安排或提供企业迁移融资的成本补贴等;效益调控型财政政策包括基于公平竞争的奖励性政策、基于创新及应用的支持性政策,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优化的辅助性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在当前的实践中都有应用,可在政策工具包的设计中进一步细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