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引路扬帆(3)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引路扬帆(3)

路径之变:三地协同 共谋发展

从“一亩三分地”到京津冀区域协同,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带来的是创造力的充分涌流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需要跳出北京来看。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大动脉。”中央决策层的目光,投向京津冀这片21万多平方公里的战略空间。

“山花”这个品牌,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它却是国内食用碳酸氢钠的第一品牌,出产商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有着50年的历史。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游企业关停了石灰生产线,这家龙头企业所需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原料来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山花”瞄上了新土壤。

但对于凌云化工所在地丰台区而言,企业搬迁却是“忍痛割爱”。

“有舍有得,协同发展不能算小账。”丰台区负责人当场拍板,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优势互补方能互利共赢。

在国家战略和市场双重驱动下,丰台区与邯郸市对接合作,将“北京凌云”整体迁至邯郸新兴铸管武安工业园区。

在这里,新兴铸管的废气、废水和余热直接变成了凌云化工的原料。生产线在迁移中产量从2万吨扩大到6万吨,却没有任何煤炭消耗和粉尘排放,整个外迁实现污染零输入。而且项目完成后可以减少京冀两地煤炭消耗5.29万吨,耗电量下降一大半。

这朵“凌云”拉开了在京企业外迁的序幕。

“大脑”留在北京,“肢体”伸向津冀的全产业链布局逐渐形成。

专注于小刀具精加工领域的北京精雕科技,80%的工艺由机器完成,人均产值过百万。在他们申请200亩土地扩大再生产时,其所属的门头沟石龙经济开发区却连20亩都拿不出来。

走出去!精雕科技把总部和研发机构留在北京,利用河北空间优势,外迁生产环节至廊坊,年产值上涨了一倍。

但这背后,发展的“转弯”却十分不易。石龙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石海兵坦言,早在2010年,开发区就鼓励企业把生产线外迁他地,但在当时,“有关部门甚至启动质询程序,问我们为啥要放走这么好的企业,是不是没有为企业服务好。”

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打破了狭隘的“一亩三分地”发展观。干部们愈发意识到,腾笼换鸟重构产业,政府要“成人之美”,只设路标不设路障,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与企业自主探索相得益彰,北京着手解决公共资源的布局失衡。

发展城市群,不能只考虑产业对接,不能只考虑居住空间,还要考虑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唯有这样,才能吸引人口自愿向外转移。

路通,才能人通、财通。

2014年4月,三地成立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共同编写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描绘出“四纵四横一环”的美好蓝图。

未来,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形成“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

2014年5月,医疗资源外迁迈出第一步,位于河北省燕郊的燕达医院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牵手合作,“我出医生和技术,你出设备和床位”。

6个月后,一项更具突破性的政策出台,市卫计委要求北京各区县把燕达医院纳入本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临近燕郊的北京参合居民,在燕达医院看病,也能同比例报销。

目前北京至少有60家医院在与河北进行医疗合作。

功能定位、产业分工、设施配套、交通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终于从浅层次的合作走向了全方位融合。

两年走过,这个发端于春天的故事越讲越精彩。

古都北京,向着全新的未来扬帆进发。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