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引路扬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引路扬帆

【开栏的话】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两年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讲话,犹如一座领航灯塔,廓清了北京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北京的工作方向。今天,首都北京站在承前启后的重要起点上,回首一路来的探索与收获,无疑将为新航程积蓄更大动力。从即日起,本报推出“新航程 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为您呈现京华大地发展之变,讲述全市人民如何谋定思变干事创业,敬请关注。

物换星移,日新月异。

当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国家的首都,也再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两年前的初春二月,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天时间视察北京,并在2月26日发表重要讲话。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总书记对北京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无疑为步履日益沉重的首都如何轻装前行,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由是,北京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聚到疏的重大改革。

认识之变:明确定位 蓝图始绘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转变。随着首都战略定位的明确,全市党员干部思想逐步统一,认识逐步提升

如果从空中俯瞰记录北京30年来的发展史,你会看到一个从三环、四环到五环、六环,城区面积不断扩张的城市;一个从800万、1000万到1500万、2100万,人口不断激增的城市;一个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水、能源、土地逐渐短缺,交通日益拥堵,污染日渐加重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随后又计划建成全国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北京头顶上被称之为“中心”的帽子越来越多,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科技、金融……都是中心。

地位特殊,使北京拥有超常“人气”。超常“人气”又使北京深陷“大城市病”:房价高涨、交通拥堵、蓝天难见、水源短缺……北京,以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应对着无限的需求。

在北京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首都工作方向,使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加开阔。”总书记离开北京市委大院的当天下午,市委常委会就召开扩大会议,迅速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在哪些地方应有所作为,哪些地方有所不为。

此后,北京市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课题,每次都是重中之重。

北京的决策层,打破了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仅站在了京津冀的层面思考北京的问题,而且把首都的发展放在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大棋局”中。

善弈者谋势。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格局正在深入调整,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是势;

首都,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建设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势;

国家制定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目的是参与国际合作、优化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这也是势。

时至势成。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转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全无前例可循的全新工作。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郭金龙强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由聚到疏的转型,归根结底在人的转变,而领导干部尤其重任在肩。要实现党员干部思想和认识的统一,并非易事。

必须向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解释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干什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一结束,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委讲师团迅速行动,组建起权威宣讲团队,赴全市16个区县为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作专题宣讲报告。

市发改委主任卢彦亲自上阵,4位副主任也分赴各区县进行宣讲。

“只要转变在经济发展上盯住北京这‘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一定能很好地从北京站位转到首都站位上来。要多从首都站位出发考虑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盘子里谋划好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宣讲中,全市党员干部的思路渐渐明晰。

对致力于破解天通苑、回龙观疏解难题的昌平来说,宣讲报告还带来了新启发。天通苑北街道工委书记刘智勇说:“清晰的站位,明确的定位,为我们集中破解居民置业与就业矛盾、有效缓解‘潮汐’现象提供了思路。”

宣讲直面认识误区。在协同发展中,某些党员领导干部还存在“舍不得”的情结,习惯于“招”和“聚”的老认识、老办法;存在“总部焦虑”、不搞制造业的“谬论”。宣讲针对这些误区进行了重点解疑释惑。

仍有干部想不通,不作为、乱作为,怎么办?思想的统一,不仅需要各种形式的学习贯彻理解,有时也需要制度保障,甚至是倒逼机制。

在房山区,村支书如果从事低端产业拒不清退疏解,区委明确要求不宜将此类干部列为候选人。区里还出台相关工作廉洁自律规定,明确“严禁干预、插手低端产业清退疏解,严禁为低端产业经营者提供保护……”

就这样,上至市领导,下到街巷村镇的基层党员干部,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问题,统一了认识。

“一个浮肿的巨人,必然步履艰难,很难走远。”郭金龙坚定地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没有退路!”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