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所以这首歌是属于您刚才说的,适合专业的人唱,让老百姓听的歌,不是所有人都会唱。
郑允武:所以我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还没有学唱歌,我最喜欢的这两首歌,都被我言中成为了经典作品,说明我的艺术欣赏力还可以。
主持人:非常高。
郑允武:“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唱)。不多唱了,你说这歌多么好。所以我觉得这是不朽的作品,我可以预言,这两首歌曲再过100年、200年、500年,它永远是精品,它会永远被唱下去。不像有些作品,流行过后,(又被其他作品取代了)。比如说咱们现在的新人音乐会,演奏的名曲名作都是以前的,(好的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音乐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这个是属于专业演员喜欢唱,然后能唱,大众喜欢听的。除了发现您唱歌的天赋以外,您觉得当时还有什么其他的特长吗?
郑允武:我从小就喜欢朗诵。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课堂有个小台阶,每一个人轮流到讲台那儿去朗诵诗词,就像老师那个位置。我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我朗诵的时候,那种心潮澎湃,激动得嗓子眼都快跳出来的心情,我觉得一点都不觉得可笑,反而是我一个非常好的素质。因为我会心潮澎湃说明……
主持人:有感受。
郑允武: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要是没有那种激情怎么办?后天就很难了,我觉得挺好,包括我们现在演出最忌讳什么?
主持人:没感受。
郑允武:因为你老演出,还老唱你拿手的歌,你就唱麻了,那是最忌讳的。你要每一次上台都有一种新鲜感,都心潮澎湃,就是我们所说的,冷中要有热,是一种平常心,平常心你不等于没有感情。所以我现在回忆起来,包括我下乡唱歌的时候,我第一次登台,紧张得我嗓子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主持人:其实这是因为内心是有感受的。
郑允武:对。
主持人:您刚刚说您从小就喜欢朗诵,是您很早就发现了自己声音非常有天赋,是吗?
郑允武:你说错了,我根本不知道我嗓子好。
主持人:不知道?
郑允武:因为那时候跟现在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现在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孩子是画画、唱歌,还有器乐,看你有什么天赋。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就是普通的学习。中学、高中、大学,后来就是历史原因我们下了乡。我们下乡唱歌也没有想到将来当歌唱家,后来才发现自己有一个好嗓子,才觉得自己可以朗诵。因为咱们没有比较,咱也不知道自己朗诵得行不行,我是到了专业文工团以后,才发现自己朗诵可以的。比如说我们团的经典的曲目叫《黄河大合唱》。
主持人:都是朗诵,是吧?
郑允武:对。
主持人:那是您吗?
郑允武:原来是别人,但是时代在更新,一代一代传下去,要选新的朗诵。而且这一段朗诵之前,我们也曾经录过一个合唱,合唱里面也有那么一两句朗诵,每个人来一句试试,我朗诵得还可以。后来《黄河大合唱》选朗诵,我就被选上了。
我觉得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不一定是你专门学。比如话剧、报幕,还有朗诵,我当时都喜欢。我记得当时有很多朗诵《周总理窗前的灯光》,我很喜欢,那种感觉就印在了脑子里。后来《黄河大合唱》是一个颂唱朗诵。
我们团还有一个经典曲目叫《祖国颂》,是一个大合唱的经典曲目,当时我是合唱队员,其中就有一句站在合唱队里的朗诵。
主持人:那词您还记得吗?
郑允武:那前面是有前奏的。“啊…啊…啊…”(唱)然后就开始朗诵,一大句。
主持人:您还记得词吗?
郑允武:我还记得,这个词很短,但是画龙点睛。
主持人:也让我们听听呗。
郑允武:好。那个氛围里比较好……
主持人:我现在脑海想象着,包括您刚才哼唱那旋律也在我脑海当中。
郑允武:我演示一下当时的那种情况。“啊,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朗诵)”我很自豪地说,我朗诵的时候,不说100%,至少有将近一半的场次,我朗诵了半截,下边就开始鼓掌。
主持人:太震撼了。正好那股劲儿,那种力量都达到观众心里了。
郑允武:我理解,在组歌或者颂歌的这个氛围里去朗诵,不能光是话界的感觉,必须得有音乐的感觉,就是说中一定要有唱的感觉。平时我们演唱歌曲的时候,我的理解,我的体会,你不能太唱了,你唱歌必须有说的感觉,你才很亲切。当然有音符管着,音符管着你就容易太唱了。
主持人:就固定在那个形式了里边,可能讲述感表达内容就会欠缺,是吧?
郑允武:特别是抒情的歌曲,特别容易纯唱。“天上飘着些微云”(唱)这些不错,但是唱的感觉中,你再加点说,一定要揉进去,我用哲学的讲话叫对立的统一。“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唱),一定要揉进去,唱和说一定要互相渗透。
主持人:您再回忆一下在那个年代,在劳动当中,有没有什么大家都会唱,而且能够给工作生产鼓劲的歌?
郑允武:有。比如说当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但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耳熟能详了,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主持人:这歌名很熟,经常会在影视剧里听到。
郑允武:对,这个歌非常好。我当时等于是下乡,我从事的是农业劳动,但是我们还肩负着屯垦戍边的任务,我还有半个军人的性质我们叫农工。
主持人:是在农田里生产的工人。
郑允武:再说音乐不是那么局限的,它具有广泛性,他的歌词也不能局限。它是有力量的歌曲,你唱工人的歌,农民也爱听。
主持人:它代表的都是大众劳动者。
郑允武:对,我们科学家也爱听,也爱唱,它不是那么死的。
主持人:那首歌当时大家经常一块唱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