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借力市场,顺势而疏
站在十八里店西直河“石材大世界”门前,李德福眼见着自己经营了12年的石材批发企业在隆隆的拆除声中,轰然倒下。这是2015年1月15日。
时隔一年,李德福的两家石材加工企业已经顺利在河北香河落地,投入生产。再次回到西直河时,成片的林子让他迷了路。
“搬得正是时候,这步棋算是走对了!”李德福感慨道。2002年,他来这儿投资时,一亩地年租金两万元。地方宽敞,交通便利。13年过去,东五环亦是寸土寸金之地,水电、人工成本飙升。“最受不了的是交通!我们运货的都是大车,经常堵得水泄不通。有一次堵了5个小时,耽误了一笔出口生意,直接损失就是几十万。”
2014年10月,李德福获悉,政府有意腾退西直河市场。“乡里找我们开座谈会,我说,你不让我走,我自己也打算走了。只想提一个请求,做批发的讲究人气,最好别把这个市场拆散了。”
政府已经想到了前头。疏解不是一道公文了事,而是借市场之势,以“嫁女”的心态,帮商户寻找承接地。十八里店乡政府出动数路人马,多方谈合作,最终,香河、易县等地直接把招商办设进了西直河村,现场帮商户“搬家”。
短短一年时间,西直河550家石材企业、3000余家个体户顺利疏解。“你应该去看看我的新厂子。”李德福说,“规模扩大了一倍,而且还采用了净化空气的除尘设备,加装了水循环过滤设施,生产能力和环保标准都大大提高,完全是现代工厂的标准!”
疏解积聚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资源,不是一纸公文就能办到。市委市政府为疏解指明工作方法:要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既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又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两年来,本市已累计组织京津冀产业对接活动60余次。
一个多月前,大红门、动批等市场的800多商户分乘两趟“专列”,赶赴石家庄参加商贸对接会。今年4月30日,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西兆通镇的乐城国际贸易城一期就将完工交付商户。
在北京打拼了10多年的吴常见听说了这次对接会,早早就报了名。“生意越来越难做,在北京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吴常见说,“搬的心早有了,现在,政府还组织我们参加各地洽谈、对接会,白沟、永清都去过,当地都乐意挖我们这些大红门商户呢。”
政府规划,疏解转移按照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来实施,通过三地合作平台,既有政府间合作实现的集中疏解,还有区域内市场主体根据发展实际,自主选择。
这盘局布好了,疏解应势而动。
动物园、大红门、西直河等市场商户正在向廊坊永清、保定白沟等地疏解,助力河北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北京汽车制造业转移河北黄骅,一个新兴的汽车城正在崛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