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看北京将出哪些“大招”(3)

疏解非首都功能:看北京将出哪些“大招”(3)

摘要:王海臣表示,北京围绕“疏解”打出的“组合拳”将紧密围绕非首都核心功能展开。一方面,北京从来没有提出过要将教育、培训、医疗等领域的功能整体疏解出去;另一方面,又确实在研究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功能,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进行再布局,用大空间破解一系列瓶颈和难题。

焦点3:能否疏解城市副中心的交通压力?

——确保半小时抵达市区

如果问及首都市民对“大城市病”的哪个症状最为不满,拥堵的交通无疑是必选项。

北京市交通委委员容军介绍,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实践,为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绝佳契机。

两年来,北京市交通委将建设首都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细化为十大体系,分别由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自行车系统、道路设施及运行系统、停车设施与管理系统、交通需求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和平安交通系统组成,十大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协同,涵盖300余个标准量化指标。

容军表示,未来五年,北京市将初步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1000公里,公交站台500米覆盖率100%,打造地铁、市郊铁路、地面公交、小汽车组成的“1小时城市交通圈”和步行、自行车组成的“一刻钟生活圈”。

目前,北京市已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绿色出行方式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通过加快互联网与交通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脚尖到指尖”的深刻变化。未来,北京市营运车车载卫星定位安装率达到100%,路况检测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交通客流检测覆盖率达到100%。

针对备受关注的“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带来的交通问题,王飞表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交通规划已明确三个原则,一是有助于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区域快速连接;二是实现与北京东部地区的平谷、顺义等行政区的连接;三是畅通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以轨道交通为主要途径,确保实现“半小时抵达市区”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