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2:“常态蓝”如何实现?
——计划打通5条一级通风廊道
北京市环保局最近发布信息称,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两年来下降一成左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比2013年平均下降49.1%、10.7%、6.1%、9.9%,实现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数据向好,可为什么人们还是觉得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呢?”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回应了记者的质疑。
“2015年相继出现APEC蓝、阅兵蓝,其实全年大部分时间市民是在‘晒蓝天的’,但到了年底,情况急剧变化。”于建华认为,北京人的实际感受和统计数据产生“温差”的原因在于,去年11月底到12月,北京集中发生8次、22天的重污染天气,占全年重污染天数的一半,使得人们的印象十分深刻,无形中放大了污染带来的影响。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透露,为了让清风不被高楼大厦组成的“围墙”阻挡,能够顺利吹进京城,吹走雾霾,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达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据了解,除打造“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外,北京市还计划构建“一绿一蓝”两大系统。其中,“一绿”指的是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中心城区构建主线长度达350公里的绿道系统,至2020年全面建设完成。
此外,北京还将打造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城市空间共同构建中心城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廊道系统——“蓝网”,并将其建设成为展示古都传统风貌、服务市民现代生活和提升城市魅力的亮丽风景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