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压岁钱” 不应那么粗暴(4)

对待“压岁钱” 不应那么粗暴(4)

“没收压岁钱”错失了财富教育的机会

孩子将压岁钱看成长辈给自己的祝福,压岁钱理应由自己支配和管理;父母则将压岁钱看成人情往来的组成部分,讲究“礼尚往来”。孩子将压岁钱当成“天上掉的馅饼”,父母则将压岁钱视为“人情债”。价值观念上的分歧,让父母和孩子围绕压岁钱产生了诸多的摩擦和纠纷。

长期以来,“没收压岁钱”成为许多家长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收压岁钱”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损失,还意味着精神上的伤害。只不过,在权利失衡的格局下,孩子的利益诉求通常处于一种被忽略、被漠视的境地。这一次,对“没收压岁钱”不满的孩子,以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许多父母替孩子保管压岁钱,是担心孩子缺乏自制力,乱花钱。可是,这样良善的初衷,如果脱离了真诚的沟通和有技巧的教育、引导,难免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虽然这些社会化不足的孩子们,对人情往来缺乏经历和体会;但父母却可以通过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压岁钱不能想花就花,而是要花得有价值、花得有意义。

“没收压岁钱”在本质上是一种“因噎废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走偏与错位——管理压岁钱是一个很好的财富教育的机会,既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培育他们的理财意识。

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遮蔽下,一些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样的做法尽管富有效率,却不可避免给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在主体性缺失的格局下,孩子往往成为“被教育”、“被约束”的对象,成为成人意志的施展对象。“没收压岁钱”说到底是一种教育“偷懒”,父母方便省事了,却给孩子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离家出走的孩子心理失衡,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教育偷懒”的后遗症。

压岁钱并非洪水猛兽,发挥其正功能,离不开父母的爱与关心。一方面,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保管部分压岁钱的初衷,取得他们的理解;另一方面,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将压岁钱花在阅读、健身等兴趣爱好和公益活动上,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意识。一旦财富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自然会裨益孩子的成长成才。

【启示与思考】

微信抢红包的风头刚过,压岁钱又掀起新“风波”。有因为父母私自挪用春节压岁钱,孩子不服向警方求助的;也有因压岁钱悉数被父母“没收”,离家出走表达愤怒的。本来是带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福的压岁钱,却在不断的演化成新的“烦忧”。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可能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压岁钱,所以部分父母采取“代管”的形式。金额越来越大的压岁钱交由父母看管,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一些孩子收到几千元的压岁钱,却全部用来买游戏点卡。这样做对孩子的身体和学习都不会产生好的影响,父母及时阻止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失去独自支配压岁钱的机会,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小小的遗憾。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孩子从小学会理财很重要,不让孩子乱花钱,把钱用在刀刃上,培养孩子自己养成节俭生活习惯。在这方面,除了父母长辈身教重于言教外,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合理分配和使用自己的压岁钱。比如:用压岁钱买点营养品给老人,或是一部分钱用于爱心捐款;另外,还可以买些报刊杂志和喜爱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对孩子今后人生成长都大有裨益。我想,只要父母能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压岁钱,把道理说清讲透,孩子的压岁钱就不会成为每年节后的难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