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期间的政府工作亮点
2015年,中国在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城镇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
首先,中国贫困人口情况变化显著。“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超过一亿。
2000年,联合国制订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个发展目标的时间跨度就是从2000年到2015年,而这15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减少贫困人口。中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里第一个实现减贫目标的,而且中国对全世界贫困人口减少的贡献率大概为70%。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为全世界的减贫脱贫做了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贡献。这也是“十二五”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亮点。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脱贫的问题。当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还有7千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工作节奏,到“十三五”结束时,要基本实现这些人口的脱贫,尤其是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要将贫困人口数量减少1千万,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三、“十三五”期间的政府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率要维持在年均6.5%。如果保持这个经济增速,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现有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来算,2020年,全国人均GDP将达到或者接近1万美元,这将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人均收入第一次达到或者接近1万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标志。可以说,这是可以量化的一个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其他领域的一些目标,尤其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比如生态环保、城镇化等。除此之外,还列举了应该怎么样去实现这些目标。
李克强总理提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思路。第一,牢牢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发展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而且从人类历史、其他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国家都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一些必然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
第二,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这就是要把扩大总需求和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一起推动政府工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可见适度扩大总需求与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第三,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改革需要新动能,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和发展就需要经济增长有动力。那么,这个动力来自于什么地方?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而只从产业结构的中层层面来看,在中国,我们既可以找到一些非常乐观的新兴产业,比如3D打印、无人机、高铁、大飞机,以及“互联网+”等,同时我们也能找到一些比较悲观、亏损比较大的行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像钢铁、煤炭、玻璃、水泥等工业和制造业。当这两个行业出现了冷热不均、过剩和短缺同时存的情况时,经济增长的动能就可能存在切换和承接的问题。
当旧产业出现萎缩,而新兴产业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承接经济增长发动机时,也就是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新旧产业之间的调整就会比较痛苦。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十三五”规划的第三个工作思路,就是要实现新旧产业之间比较稳定、顺利的交替和接续,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也就是说,这个引擎不但来自于新兴产业,同时也来自于旧产业。这种工作思路肯定会贯彻到2016年我们需要做的一些事情中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